广西简称“桂”,省会怎么是南宁而不是桂林
2024-02-18 02:06:03
书籍设计作品集 书籍设计书籍
宁成春作品回顾展“泽浦60年——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正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与三里屯店联袂举办中,这一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在7月21日举办的展览开幕式后,书籍装帧设计师、三联书店原美编室主任宁成春与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书籍设计师、XXL Studio艺术总监刘晓翔,三联书店美编室副主任康健,三联书店原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展开对谈,共同回顾和探讨三联风格的形成与特色,聚焦图书设计的当下生态与未来发展图景。
宁成春作品回顾展:“泽浦60年——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将持续至8月20日(主办方供图)。
位于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的主展区共有展品数百件,包括了设计处女作和经典代表作在内的图书二百余种,以及与此相关的珍贵手绘稿、封面原稿、打样、图书档案以及亲手绘制的内文插图、封面素描图、作者肖像等,其中包含二十余种设计思路和工艺、材质都非常复杂的“大书”,如《宜兴紫砂珍赏》《锦灰堆》《自珍集》《明式家具研究》《据几层看》等。最为精彩的十个展柜则呈现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四十年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是铅印时代的珍贵记录,展现了设计师专业的绘画训练和素描功底。这十个展柜既是宁成春铅印时代的设计代表作,某种程度上也描绘了三联书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主线。
这十个展柜中,有与范用关系密切的“读书文丛”,代表着八十年代的三联风格;有“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的集刊和“新知文库”,这是八九十年代之交三联重铸思想新局的重要象征,其影响绵延至今;有为钱锺书、杨绛设计的《洗澡》《槐聚诗存》,开启了此后为更多大学者如吴宓、冯友兰、邓广铭、费孝通、王世襄、巫鸿等“做书”的先河;有“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和以“学术前沿”为代表的西学丛书群,三联今天作为学术出版重镇的形象由此奠定;有令无数金庸迷折腰并至今难忘的《金庸作品集》;有撼人心魄、开启了大陆90年代“陈寅恪热”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也是宁成春知名度最高的设计代表作之一,被作者陆健东誉为“直达历史深处,如聆陈氏灵魂之颤音”,陆先生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三十年前的珍贵手稿,并题写致辞,以表达敬重感谢之情;此外,还有对90年代“图文书”的开创有引领之功的“乡土中国”系列、“二十讲”系列、《城记》和《考古人手记》等。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宁成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7月。
书籍设计应该淡化设计师个人的风格,强调书本身的个性
设计师是怎样“做出”一本书的?设计思路从何而来?怎样选择恰当又出彩的材料与工艺?如何与印厂合作实现最佳的美学效果?如何解读当下图书设计的整体趋向?有没有可能和必要确立一种新的评判标准?未来新的可能性在哪里?设计师如何与作者、编辑合作,创作出令各方都满意的理想作品?
在宁成春看来,一个出版社的出版物风格的形成,绝不是哪个人创造的神话,而是几代出版人及他们的编辑、作者和读者与装帧设计师们不断磨合,相互感染,达成的共识,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设计师用情感和共鸣来打动读者。书籍设计中,应该淡化设计师个人的风格,强调书本身的个性。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形态,不同内容的书有不同的处理手段,一定要多样化,不要强调共性。
宁成春在“泽浦60年——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宁成春,字泽浦,1942年生于山东德州,祖籍河北景县。196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书籍美术专业,师从郑可、庞薰棐、刘力上、邱陵、袁运甫、余秉楠等。1986年调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任美术编辑室主任。1991-1992年借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工作。
1964年,宁成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实习,设计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原稿被他夹在一个本子里,后来做成了木版印出来。小说《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很畅销的小说,写的是一个黑人家族的历史,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在为这本书设计封面时,宁成春根据英文报纸上出演剧中黑人的演员照片进行了设计,用针管笔和碳铅笔画将其绘制出来,这个封面后来在1979年举办的第二届装帧艺术展中获奖。
《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美]阿历克斯·哈利 著,陈尧光 李淼 谢榕津 胡思旅 译,三联书店1980年二印版。
《西行漫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为了设计这部作品,宁成春反复画了12稿。宁成春说,在铅印时代,颜色的渐变是没有网点的,为了做出封面的效果,将铅印机的墨斗分成两区,一边放白墨,一边放红墨,一二十个滚子不断传递,这样印出来的封面虽然没有网点,但油墨特别厚实,“正面吹号手的形象特别有代表性,很有希望的、朝气的感觉。”
《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 著,董乐山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三联书店的传统就是做最好的书,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
1993年,董秀玉从香港回到北京,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带回了很多新的思想,对装帧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1990年代到 2002年,接连出版了《世界美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乡土中国”、《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等代表性图书。
三联的书籍设计的传统是什么呢?董秀玉对此的回答是,“说到三联书店的传统,就是做最好的书,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做无人能够再超越的书。装帧设计也是如此,做最符合这本书内容的设计,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在董秀玉看来,宁成春设计图书,靠的不是新、奇、怪,而是靠着热爱,靠着学习和对图书内容的深入理解来做。董秀玉最大的感受,是宁成春对传统的重视,“他传统的观念在书里灌注很多,包括‘二十讲’系列、‘乡土中国’系列都灌注了这些观念在里头。我们说做最好的书,什么叫最好的书……三联的文化传统、文化调性、人文精神是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做的书一定要有人文的东西在里面。”
董秀玉认为,传统本身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道德、思想,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态度,“艺术家白明有一句话,对创新和传统的关系讲得特别好——你内心鲜活,传统就有生命。传统从来没有约束过人,是传统的观念约束了人——抱着传统不放就会僵化,而出版物本来就是时代的产物,设计也一定要跟着时代,跟着内容一起走。创新传统,你的设计就有了生命力,书也有了生命力。老宁在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上把握得很准,做到了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三联书店在设计界相当突出。”三联书店的设计对刘晓翔影响同样很大,自1987年跨入出版行业后,大约有十年的时间刘晓翔并没有从事图书设计,但是当时在三联书店看到的一个展览“书籍设计四人说”,改变了刘晓翔的人生轨迹,让他从油画走向了图书设计。据刘晓翔回忆,当时有两家出版社在设计师群体里非常受到关注,一家是以宁成春为代表三联书店的设计,另一家是以吕敬人为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设计,“三联出版的图书大部分使用灰灰的、温和的色调,整个设计构图非常讲究,这一人文气息直到今天,还在被不少出版社复制。”
记者/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柳宝庆
2024-02-18 02:06:03
2024-02-18 02:03:58
2024-02-18 02:01:53
2024-02-18 01:59:48
2024-02-18 01:57:43
2024-02-18 01:55:38
2024-02-18 01:53:33
2024-02-18 01:51:28
2024-02-18 01:49:23
2024-02-17 22:07:10
2024-02-17 22:05:05
2024-02-17 22:03:00
2024-02-17 22:00:56
2024-02-17 21:58:51
2024-02-17 21:56:46
2024-02-17 21:54:41
2024-02-17 21:52:36
2024-02-17 21:50:31
2024-02-17 21:48:26
2024-02-17 1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