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拦飞机,下擒潜艇!苏联海军的全能战舰-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2023-12-11 05:46:41
险些引发第二次中印战争:桑多洛河谷事件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影响
自从16世纪登陆南亚大陆之后,英国殖民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逐步将整个南亚地区纳入囊中,形成了庞大的英属印度殖民地。随着二战的惨胜,英国再也无法阻止英属印度的独立浪潮,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其中印度承袭了英属印度绝大部分的地理遗产。作为殖民统治的长期受害者,印度却对英国人对中国西藏地区提出的非法领土要求试图全盘继承下来,以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政治遗产继承者自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度不顾中国政府的善意警告,一再采取所谓的“前进政策”,试图蚕食乃至将非法控制的土地合法化,最终酿成了1962年中印战争的惨败。
印度并不知悔改,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印争议地区制造摩擦,试图从中渔利。仅近年来,印度就先后在2017年的洞朗地区和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地区挑起事端,造成流血事件,我方有4名官兵牺牲,面对印度的挑衅,中方被迫针锋相对地调集了大量先进军事装备应对。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每次都是印度人先怂了,最后也并没有得到便宜。细细回溯过往中印边界对抗历史,一贯牛皮哄哄的印度之所以会在军事对峙中率先绷不住,除了1962年中印战争的惨败还记忆犹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987年中印双方在藏南地区爆发的桑多洛河谷冲突,这场冲突一度迅速升级,中方认真备战,调集军队入藏,做好全面开战准备。看到中国人玩真的,一贯试图讹诈牟利的印度人慌了,急忙求和认输。从某种意义上讲,桑多洛河谷冲突对近30多年的中印边界冲突定下了主基调,影响相当深远。
印度独立后,中印边境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总争议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争议区从不丹以东一直到缅甸的伊索拉希山口,面积多达9万平方公里,这就是 “藏南地区”。1962年,中国在中印战争获胜后,由于后勤难以得到保障,暂时放弃了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但明确提出将在地图上标明的“麦克马洪线”、不丹边界和塔格拉山脊之间三角地带的领土成为非军事区。如果印度再次进入该区域,中国将保留“反击”的权利。此后,中印东线争议地区保持了相对的平稳时期,中国边防军也定期保持对争议地区边境的巡逻和巡查。但是,这并意味着印度就会轻易放弃对藏南地区的进一步蚕食,桑多洛河谷冲突就在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这场冲突爆发前,印度已经在藏南地区动作频频,先是派遣巡逻部队前往桑多洛河谷勘探地形,又在1985年夏天建立了一个“观察站”。更让人气愤的是,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这无疑加剧了藏南地区的紧张局势。
1987年5月,为保证对边境地区的有效管控,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决定派出巡逻队,对中印争议地区附近进行巡逻。这支巡逻队由1个步兵连,1个骑马侦察班,1个82毫米迫击炮排(3门),1个重机枪排(3挺)和1个无后坐力炮排(4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组成。同时配备有10多辆汽车,用于运输人员和保障物资。这支巡逻队由山南军区一名副团长带队。
巡逻队到达了桑多洛河谷地段后,带队的副团长命令部队扎营休息,第二天再到附近的中印边境巡逻。但是,侦察兵带来了印度军队在附近扎营的消息。副团长一面命令向上级汇报此事,一面部署兵力应对。
在第二天,我方派出步兵营副营长带侦察参谋和3名侦察兵、一名报话员和一名翻译,前往印军占领的我方高地进行交涉,但交涉未果,但回撤过程中,我方副营长被对方开枪击伤,后不幸牺牲。我方立即开始还击,迅速向印度军队侧后方实施战术迂回,随队的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也开展火力支援,只用30分钟就夺取印军制高点,击毙13人(包括1名副排长),俘虏8人,并顶住了对方援兵的进攻和火炮支援,双方不断调兵遣将,事态开始逐步升级。
在印度方面,印度陆军参谋长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开始大规模向冲突地区增强兵力。冲突发生后两周,印军已经向这个方向调集了二个师共约7个旅的兵力。在中国方面,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向第13、21、54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三个集团军做好到西藏参加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准备,并确定第一批参战部队为149师、37师、61师和160师,要求成都军区在西藏开设前进指挥所,组织预定参战部队指挥员前往战区勘察道路和地形。到了6月份,团营级别的指战员已经抵达预定作战区域,开始组织察看地形,受领任务,部分参战部队已经抵达前线。
按照作战计划:我军将由13集团军指挥山地步兵52旅、37师和160师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战,打击印军第2师,以西藏军区指挥53旅、149师和21师,在德让宗至拉鲁地段作战,打击印军第4师,相机打击印军第17师。准备7月开始战役,争取在10月大雪封山前完成作战任务,目的就是歼灭印军前线两个主力师,并趁机收复藏南地区。就这样,第二次中印战争似乎已经一触即发。
但是,没想到的是,印度看到中国如此认真,却开始对战争踩急刹车。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访北京,他向中国领导人带去了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与此同时,印度开始将位于桑多洛河谷的部队撤回原来双方的传统控制地区。1987年11月,中印两国第八次边界会议在新德里如期举行,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开始了双方的政治解决边界问题的谈判。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
从事后外界对桑多洛河谷冲突的评价来看,桑多洛河谷事件被视为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距离战争最近的一次冲突,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印度的主动认怂使得我国丧失了收复藏南地区的绝佳机会。事后看来,以当时的中印两国军队的战斗力来看,印度对自己的军事实力还是抱有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有可能在新一轮中印战争中一雪前耻,而我国军方则认真应对,在印度认怂之前,军事备战准备已接近尾声,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第二次中印战争爆发,印度输掉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印度不但很可能损失第2师和第17师两个主力师,还会丢掉对藏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中印东线地区的争议将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对印度开战并不利,在权衡利弊之后,印度政府还是对战争踩了急刹车但是,对当时的我国来说,如果同时在毗邻的西藏和云南两条战线同时对印度和越南开战,难免有顾此失彼的顾虑,再加上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时期,担心大规模开战影响经济建设,因此也就顺势接过印度主动递过来的橄榄枝。,这虽然是一支和平的橄榄枝,但是对我们一劳永逸地解决藏南问题有害无利。毕竟,用战争解决藏南问题才是最实际的,藏南问题时间拖得越长,解决难度就越大。时至今日,印度已经在藏南地区移民上百万人,再想通过和平谈判让印度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难度可想而知,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太可能。
二是印度放弃用大规模武力手段攫取争议土地的打算,转而利用小规模的边境骚扰,尽量在可控的范围内袭扰我国边境,夺取关键战略要地,尽可能扩展自身的缓冲区域。应该说,自从桑多洛河谷事件结束后,印度对处理与中国边界争议土地的方式悄然发生改变,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套路,即从最初的主动挑衅,到扩大战争准备,再到主动缓和关系认怂,印度对中国的变脸式转变,绝非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应该说,这是印度目前惯用的处理边界冲突的方式。而这一套路却是桑多洛河谷冲突产生的影响之一。此时的印度就像一个市井无赖,总想从强大富有的邻居那里揩油,真动起手来又打不过,又晓得邻居看重自己的身份,不会轻易跟自己翻脸,就时不时地搞点小偷小摸,甚至有时候壮胆把动作搞得大些,但是,一旦看到邻居认真起来准备拉下脸收拾自己,就赶紧表现出做低伏小的姿态,暂时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然后,无赖总是心有不甘,于是新一轮骚扰揩油又开始了。理解了这一点,2017年印度在洞朗,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印度后期退缩,主要是就是看到了中国备战是认真的,在加勒万地区,光坦克和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就部署了200多辆,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使出缓兵之计。
三是印度开始对话和平谈判,虽然成效有限。尽管印度军方主战派一再叫嚣在桑多洛河谷一带击败中国军队,一雪前耻,但是中国军队当时经过对越多年轮战的实战考验,战斗力提升很快,其备战认真,这就使得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不得不主动求和,开始继续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1988年12月,在桑多洛河谷冲突和平解决的第二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应邀对中国进行了访问。这是继印度总理尼赫鲁之后第二位访华的印度总理,也是中印关系恶化后第一位访华的印度总理。此后从1989年到2005年,双方进行了15轮边界会谈,虽然由于存在的分歧难以调和,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5年,两国总理签署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指导原则的协定》,明确了双方在此后的边界谈判中的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和基本立场,朝着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中印军方还不定期举行不同等级军官的军事对话,尽量避免出现军事误判,影响边界地区安全稳定。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1987年爆发的桑多洛河谷事件历史地位重要,虽然它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中也蕴含着必然性,即印度长期奉行相对激进的侵略政策,必然会在某些时刻出现军事摩擦乃至战争,桑多洛河谷事件的不断升级,甚至险些酿成第二次中印战争就是明显的例子。桑多洛河谷事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印度主动认怂,使得我国失去了用武力收复藏南的绝佳机会,现在再想收复藏南难度已经很大;印度也因此改变了以大规模军事进攻为主的边界战略,采取小规模侵扰,争夺关键战略要地的策略;印度开始在和平谈判方面持续发力,尽管收效有限。
2023-12-11 05:46:41
2023-12-10 19:49:01
2023-12-10 19:46:56
2023-12-10 19:44:51
2023-12-10 19:42:47
2023-12-10 19:40:42
2023-12-10 19:38:37
2023-12-10 19:36:32
2023-12-10 19:34:27
2023-12-10 19:32:22
2023-12-10 19:30:17
2023-12-10 17:46:57
2023-12-10 17:44:52
2023-12-10 17:42:47
2023-12-10 17:40:42
2023-12-10 17:38:37
2023-12-10 17:36:32
2023-12-10 17:34:27
2023-12-10 17:32:22
2023-12-10 06: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