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竹泉村值得去第二次吗?
2025-01-02 02:48:46
上善是什么“善”
上善若(如)水,是《道德经》中被引用最多句子,常常被书写成作品悬挂于厅堂室内。请问上善是什么“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两个方面的事:首先讨论“上善”,然后讨论“如水”。
关于上善。曾经几时,我们常常会有白马非马的论辩。如果我们先把善的性质置于一边,只说层次。那么善可以分为上善、中善、下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善非善。上善之是善的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讨论其类别,也可分为二:一是善于之善,这是方法、技能;一是善恶之善,这是道德、性质。上是表达程度,意思为最好、上等、高等、弘大。由此可以引伸出两个完善不一样的理解,即:最高明地处世、为人、做事的方法;最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如同乐善好施。世人可以有多种理解,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善恶之善。
关于如水。通常情况大家会把水的特点概括为柔弱、不争、顺势。这不全面,因为缺少数量方面考虑,如小水、中水、大水,还有适量与否的问题。《道德经》考察的是水之善,继而认为水善最接近道。原文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显然,这个考察角度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包涵了与人相关的“利害、好恶”了,角度就转向了人。人作为万物之一类,芸芸众生的思考和行为通常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利益,趋利避害;另一个是好恶,喜好厌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人往高处,水向低处流。
上善是什么善。既然水善与道接近,我们就从水之善谈一谈对善的拙见。一方面,利万物而有静,主要讲述的是对付出的态度。告诫人们既要做利他的事情,又要不表功、不求回报,保持平常心态,内心方能安静。大谈感恩,不是现在才有,自古及今多了去了。对自己,我们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抱;对他人,即使大恩大惠也不必如此,何总小恩小惠。否则,施人以惠就惦记报恩,利他行为就成了功利行为,动机上的功利性,致命恩惠失去纯洁。进一步讲,如果他人一直不报恩,那咱们不得念念不忘一辈子?这一辈子心都难安,难以平静,长此以往不免会因恩生怨。所以,利他是自愿的,就不需要报恩。他人懂得感恩,不需惦记;不懂感恩,惦记又有何用,徒增烦恼。一方面,居众人之所恶,主要讲述的处世的方法。水往低处流,所以才汇集而成为江河湖海。众人不愿处的地方,不愿意做的事情,这都是不易产生纠纷之地。在这此地方、做这样的事情,才能不需要争强好胜,不需要防备他人,也才能成就自己。挤独木桥的人越多,从桥上掉下来的人也就越多啊!所以,不争无人能与之争。
为人处事,如果人人利他,最终人人获利;如果人人利已,最终已将无利。人人利他时,相处融洽,家庭、同事、同学等等,无一例外。人人利已时,剑拔弩张,家庭、同事、同学等等,无一例外。或利他或利已时,吉凶参半,家庭、同事、同学等等,无一例外。
愿君处上善,为上善之善。
2025-01-02 02:48:46
2025-01-02 02:46:30
2025-01-02 02:44:14
2025-01-02 02:41:58
2025-01-02 02:39:42
2025-01-02 02:37:26
2025-01-02 02:35:10
2025-01-02 02:32:54
2025-01-02 02:30:38
2025-01-02 02:28:22
2025-01-02 02:26:06
2025-01-02 02:23:50
2025-01-02 02:21:34
2025-01-02 02:19:18
2025-01-02 02:17:02
2025-01-02 02:14:46
2025-01-02 02:12:30
2025-01-02 02:10:14
2025-01-02 02:07:58
2025-01-02 02: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