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走完书里那噩梦般的一生后,她竟然重生回到了新婚的这一晚
2024-11-23 00:50:01
一文读懂,清涧道情的形成发展和艺术特色
一、形成和发展
(四)清涧道情的形成和发展简况
谈到这里,大家可能最关注的就是清涧道情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任何可靠的有价值的佐证资料,大致有一首民谣可以提供一定的研究线索,那就是清涧流传的:“三才卦板响连声,口口声声唱道情,祖祖辈辈往下传,洪武年间到如今”。这首民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时间节点,“洪武年间”,这是元末明初,和上述现代形态道情的形成时间大致吻合,我们认为这个时间点基本是可信的,也就是说,清涧道情是明朝初年形成的,距今大概有六百多年。
清涧道情演唱场景(杨 勇摄)
对清涧道情的形成,民间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清涧道情是本地自生自产的,另一种认为清涧道情是外传的。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但都不充分,难下结论。我个人认为按清涧道情的体式结构去分析判断,可能还接近实际一些。
清涧道情的声腔体式也是由四种类型组成,一是诗赞体(变文体),二是曲牌体,三是板腔体,四是小调体。诗赞体包括平调和十字调,是上下句体,山西的学者认为它是唐代佛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腔调类似诵经,也叫吟诵调,词格为七言和十言上下句结构。曲牌体包括耍孩调、一枝梅、凉腔等,有的是长短句八句体,有的是七言四句体,来源于元明散曲和明清俗曲。板腔体主要包括尖板和滚白,是散板格式,来源于梆子戏中无板无眼的唱法。小调体是将民歌引入道情的唱法,以七言四句体多见,民歌以外地的占多,本地民歌占的少。道情新戏兴起后,陕北民歌和二人台曲目大量引入道情,使清涧道情的调性风格有较大改变。
这些体式中,诗赞体和曲牌体可以肯定是外传的,理由主要是它们的音乐风格韵味、词腔匹配格式和当地的民间音乐民歌不一样。这个问题我们在讲艺术特征时进一步分析。板腔体,肯定是从梆子戏中借鉴过来的,因为道情中没有散拍子唱法,山西道情中也有尖板滚白,我走访过,他们认为那就是晋剧的尖板滚白。还有一部分是杂腔小调,这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是本地的民歌引进来的,不过我一首首分析过,大约本地民歌能占百分之十五左右,因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清涧道情的产生形成,外地传入是主要的,是主体,本地产生是次要的、辅助性的。至于是从那里传来的,现在搜集到的参阅资料有认为是晋西北来的,有认为是富延终南方向来的,有认为是陇东方向来的,我个人认为主要部分,山西来的可能性最大,次要部分如西凉调、流水等有可能是甘肃传来,从南面的富延和长安方面传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清涧道情的发展情况,也是无资可考。从明至清朝前期,究竟是怎样一种境况,无法厘清,现在据有的老艺人传下来说,大概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形成过群众性的演唱高潮,之后,由于饥荒等原因,大多沉溺失散了。到民国年间,农村已出现了半专业性的道情班子,道情已发展成戏曲形式。一九四二年,乐堂堡乡成立了道情剧团,挂的是清涧县业余剧团牌子,县上配的指导员。一九五八年,乐堂堡道情艺人惠万年受聘到中央歌舞团教唱道情,并赴省汇报演出。一九八七年,清涧县道情协会成立,清涧县文工团改名为“清涧县道情剧团”。二〇〇四年,陕西省文化厅授牌清涧县为“中国道情之乡”。其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清涧道情先后出现过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全国解放前夕,由清涧人王岚编剧,音乐家刘炽根据清涧道情作曲改编的道情现代戏《减租会》,由延安鲁艺学生排演,其中的一段独唱《翻身道情》,由李波在匈牙利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唱并获奖,首次把这一音乐瑰宝推向世界,之后,经郭兰英等歌唱家演唱,风靡全国,至今久唱不衰。第二个辉煌时期是一九六四年,清涧县剧团在县委副书记艾维光指导下,排演了大型道情剧《赛畜会》,赴省演出,获得很高评价,省电台录音播放,西北局书记刘澜涛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第三个辉煌时期是一九八四年,清涧县人民剧团排演了现代道情戏《接婆姨》,由郑光前编剧,樊奋革、郝震川作曲,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后的深刻变化,赴省展演后获得好评,至今久演不衰。
另外,关于道情的发展情况,可以从班社建设和群众演唱活动两个方面考量,班社建设在一九六五年统计,全县有业余道情班子十五个。二〇一五年县上举行道情比赛,报名参赛的道情班子还有十个。群众性演唱活动,上世纪六十年代统计,全县唱道情出名的村子有六十多个,知名的民间艺人近八十人,民间乐师四十多人。二〇一七年正月,县上举办了千人唱道情活动,参加演唱的人数有四百多人,这是清涧道情产生以来史无前例的普及性活动,把群众性道情演唱推向极致,在清涧道情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艺术特色
(二)表演特色
清涧道情,是陕北地区唯一的地方剧种,由于有关方面重视不够等原因,始终以一种地方小戏和曲艺自居,登不了大雅之堂。剧团以业余的为主,演员也以业余的为多,广大群众演唱,更是业余之余,以致表演程式简陋,大多是根据演员自身的天赋条件和对剧情的理解,即兴发挥,有很多剧目就没有固定的台词,临场拼凑,特别是唱词更含糊。专业剧团的排演,演员、乐队、乐谱等较正规,但设备多是借用专业剧团的现成设备,表演程式大致按专业团体的要求进行,行当也大致按专业团体的行当配置,道情的风格韵味表现不很浓郁。包括现在还盛行在农村庙会的一些团体,也是这样。有些搞的好的县,经常举办道情培训活动,我看过一次,老师是秦腔团的老师,所教动作程式文武场甚至行头彻末全是按秦腔团的要求,乐器定弦定调都按秦腔戏规范,这样的演出,有点接近秦腔化了,这些做法值得进一步商榷。
正是由于道情表演程式初始简单,反过来使道情的表演形成很多带有业余性特点,比如,由于表演程式少,开放度高,演员自我发挥才情的空间大,动作、表情、白口、腔调、情节表达都由演员自己主导,表演更接近生活真实,也更容易抓住观众。再如唱腔道白松散,演员即性创作的一些生动贴切的口语大量搬上舞台,民谚、民谣、顺口溜、歇后语等各种生活用语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剧情的活泼性和亲和力。还有由于表演乡土化、民俗化、生活化,演员各种喜怒衰乐的表现,很容易被观众认可理解,并产生共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化效果。再有就是表演中穿插的本地民歌、秧歌、练子嘴等较多,形式活泼,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
陕北是边远之地、贫瘠之地、苦难之地,道情,虽然植根于宗教,有超脱世俗的淡然,但由于长期生长在苦难的土壤中,必然有更多的苦难咏叹和更深切的悲情演绎,一般剧目以苦戏为多,表演也以演苦戏为擅长,如今进入新时代,自然环境、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改善,戏曲表演的方式、技巧肯定要作适当调整,这大概是今后道情戏表演方面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来源于文明清涧
2024-11-23 00:50:01
2024-11-23 00:47:45
2024-11-23 00:45:28
2024-11-18 22:10:33
2024-11-18 22:08:18
2024-11-18 22:06:02
2024-11-18 22:03:46
2024-11-18 22:01:31
2024-11-18 21:59:15
2024-11-18 21:54:44
2024-11-18 21:52:28
2024-11-18 21:50:12
2024-11-18 21:47:56
2024-11-18 21:45:41
2024-11-18 21:43:25
2024-11-18 21:41:10
2024-11-18 21:36:38
2024-11-18 2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