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朋友圈屏蔽你,却没删你微信,意味着什么?
2024-12-25 21:43:17
江阴地名故事丨长泾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文化内涵,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江阴地名源远流长。江阴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1400多年的街坊史。为了让江阴人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6月22日起,江阴发布推出《江阴地名故事》系列推文,充分挖掘江阴古地名中蕴藏着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去追溯江阴的人文血脉,走进江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长 泾
南宋绍定《江阴志》载:东舜乡,县东七十里,管里一:东城。这个东城,在今长泾镇境内,但这个东城与西舜乡的庆云一样,已考证不出具体在今天镇中的什么地方了。据雍正年间长泾士人覆花楼主人程国昶撰写的《泾里志》记载,在宋代,长泾这块地方已有南北两市(南市大约在今陈店桥、四房桥,后因生意兴隆,改名为盛店桥,北市大约在今汤村桥),两市中间的地区叫长泾里,简称泾里。长泾里东有东泾河,西有西泾河,两河相距有几公里,中间横着一条浅溪叫泾水,长泾里又名三泾里。
在元代时,开始有人在泾溪岸边,构筑茅屋定居,慢慢地形成了村落。长泾开发成市,《泾里志》记载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人姓姜,先是从江西迁居西舜乡的何宕,何宕地方地势高亢,由于灌溉等问题,进行垦植困难实在太大,因而又迁居泾里。在官府的支持下,为了灌溉,他在这里带领民工筑了大坝、西泾坝、七房坝三条便于排水、蓄水的大坝,种植条件稍有改善,移居此地的农民逐步增多。
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习礼村的夏希明(习礼夏氏第九世),搬迁到泾里,他见泾里人口稀少,四周全是没有开发的土地,他先是“作室居,造器用,集众开市”,再是集中人力物力,把浅溪泾水挖成了深渠,使泾水能有舟楫往来,他又凿通东泾、西泾,使三泾成一水,并在水上建造了兴顺桥。兴顺桥“跨长泾河桥,里人夏希明建。”(江阴《嘉靖县志》)夏希明的嗣子夏良惠,当过镇江卫指挥之职,他是当时江阴著名富豪,为聚族而居,他在泾里建造成的房屋,据说连绵数里。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夏良惠又建造了兴福桥(木桥),方便了两岸往来。
泾水畔的小市集长泾正式成市,应是在明代正德年间前后,也就是在此时,长泾替代了三泾里、泾里的旧称。在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袁一骥中了进士,最高官至福建巡抚。袁有资本主义理念的商业思想,他辞官回长泾后,大搞房地产业,把长泾市集上的茅草屋,全部改建成了瓦屋,租赁给商家,收取房租,这对明代长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袁一骥之后,长泾“规模大定,民益庶繁,俨成江邑东南一大市集。”(《泾里志》)“东顺乡有长泾市、北角市、南角市、顾山市”(江阴《嘉靖县志》)。
长泾在宋元属东舜乡,明代东舜乡改东顺乡。清康熙三年(1664)设镇,民国元年改乡。民国二十三年复镇,1949年长泾为区。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公社改乡。1986年撤乡建镇。2001年与河塘镇合并,成立新长泾镇。
2024-12-25 21:43:17
2024-12-25 21:41:01
2024-12-25 21:38:45
2024-12-25 21:36:29
2024-12-25 21:34:13
2024-12-25 21:31:58
2024-12-25 21:29:42
2024-12-25 21:27:25
2024-12-24 23:39:10
2024-12-24 23:36:54
2024-12-24 23:34:37
2024-12-24 02:29:20
2024-12-24 02:27:05
2024-12-24 02:24:49
2024-12-24 02:22:33
2024-12-24 02:20:18
2024-12-24 02:18:02
2024-12-24 02:15:45
2024-12-24 02:13:29
2024-12-24 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