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背负骂名守护的侯瓒:状告二伯侯耀华,与父亲22年不来往
2024-10-15 00:09:31
分享|备受关注的“极地哨所”长啥样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微信号“jfjbdzzy”) 文图:李建伟
近期,笔者先后来到我最南、最西和最北的海疆和边防哨所,探秘工作、生活在祖国“极地”的解放军官兵,一睹最可爱的人的风采。
最南:南海第一哨
被誉为“南海第一哨”的华阳礁,位于尹庆群礁的东端,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珊瑚礁礁盘,我国渔民俗称“铜铳仔”。这里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千米,是海军某部南沙守备部队驻守南海最南端的一座礁盘。
笔者曾随海军新型补给舰来到华阳礁。航行到附近海域,首先看到的是华阳礁的新地标——灯塔。2015年10月9日,交通运输部在华阳礁举行了华阳灯塔和赤瓜灯塔竣工发光仪式,宣布两座大型多功能灯塔正式发光并投入使用。两灯塔分别采用圆柱和锥筒柱形钢筋混凝土塔体结构。塔身高50米,夜间发白光,设计灯光射程22海里,周期8秒。灯塔还配置了4.5米灯笼,根据不同部件需求,采用铜、钢、合金钢等多种材质制作,并采用镀锌和喷涂防腐油漆等工艺,提高了防腐蚀性能。并安装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基站和甚高频基站,可为船舶提供定位参考、航路指引、航海安全信息等高效的导航助航服务,有利于提升周边水域助航、通航管理以及应急搜救能力。
两座灯塔建成发光,填补了南沙水域民用导助航设施的空白,大大改善了南海水域通航环境,可为航经该水域的各国船舶提供航路指引、安全信息、应急救助等公益服务,降低船舶航行风险,减少事故发生。
在华阳礁吹填改造之前,笔者感受最深的是,礁盘不大,但家味却很浓。每次来到华阳礁,都会被礁堡码头上那个2米见方的“家”字所吸引。这是守礁官兵在第三代永固式礁堡建成时写上去的,已有20多年历史。火红的“家”字既是当时华阳礁独特的标志,也凝结了官兵以礁为家、乐守天涯的情怀。
在华阳礁上,我见到了守备队副政治教导员王兵,这位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江苏小伙子,精练、能干。守礁期间,他始终坚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稳妥审慎地处置了每一次海空情,受到了上级的表扬。2015年5月的一天傍晚,某国的两艘小艇趁天黑夜暗不便观察,偷偷航行至华阳礁礁盘附近。被我岗哨发现后,竟对我方警告置之不理,长时间徘徊停留,形迹可疑。经请示上级指挥所同意,王兵提出由礁长坐镇指挥,及时请示汇报,由他率领特情处置人员,分成两组乘坐小艇全副武装前出查证驱赶。对方人员发现我方小艇后,立即关闭灯光、马达,但仍然不肯远离,在漆黑的大海上一直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王兵带领两艘小艇始终占据靠近礁盘有利位置,保持有利态势,直到对方感到实在无机可乘后,才悻悻离去。等确认对方小艇远离,返回礁堡时,已经是夜里11点,所有人员身上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湿透了,这其中既有海水也有汗水。
去年下半年,外国舰机不时对我南沙驻守岛礁侦察袭扰。12月9日,美国B-52轰炸机出现在华阳礁附近,在国际舆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每当上级通报有敌机到南沙空域活动时,礁长负责监视敌机动向,标绘其飞行轨迹,王兵负责按照上级指挥所有关要求正确处置,汇报情况、请示下一步行动,确保我方应对行动有理有据有节,为国家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提供法理依据。
王兵告诉我们,为了让守礁官兵有充沛的体能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十分重视开展军体训练,并为每名官兵建立了军事训练档案,其成绩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根据南沙常年天气炎热的特殊情况,利用早晚时间,组织体能训练,开展“五个100”训练活动,即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引体向上、100个深蹲起立、100个蛙跳。每天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他们还长期坚持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人人能够掌握5种以上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在快要离开华阳礁时,陪同采访的南沙守备部队政治部主任程国春上校,向我们介绍了华阳礁上的一位健美达人——油机班班长、上士李欢乐。
程主任告诉我们,南沙守礁人都知道体力对战斗力的重要性。李欢乐已守礁8次,累计时间长达两年,身体还这样好,真是不简单。过去整天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保障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官兵长期身体透支。如今的南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设施逐渐齐全,战备训练、日常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好转。
程主任说,身高1.8米的李欢乐,上礁时体重75千克,守了两年礁练到85千克。刚开始他在礁上练健美是用拳头杵地做俯卧撑,加上仰卧起坐和单杠训练。目前他保持的个人纪录是:2分钟内用拳头杵地做俯卧撑170个,2小时内做仰卧起坐3000多个。现在,李欢乐是礁上水兵健美队的队长,领着大伙儿一起天天练,礁上官兵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不仅如此,李欢乐还凭着自己健壮的肌肉,赢得了女友芳心,给自己带来了幸福的婚姻。
最西:西陲第一哨
“西陲第一哨”位于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附近。如果说中国版图是只向东方啼鸣的雄鸡,那么新疆就是鸡尾,而斯姆哈纳村就是鸡尾上的翘到最后的那根羽毛。因此,斯姆哈纳就有了“中国最西的村庄”的称号。“斯姆哈纳”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最晚迎来日出、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
从喀什到斯姆哈纳村的高速公路与内地相比,两旁少了点树木和田地,村子也很少看见。有的只是高低不一的山脉,左边是昆仑山脉,右边是天山山脉,中间是蜿蜒连绵的赤水河。每座山不仅大小、形状不同,色彩也不一样,犹如北疆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一样,充满变幻和神奇。由于山石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呈现五颜六色的旖旎自然风光。行走其中,仿佛置身在多彩的画廊。
春晚的观众们都会记得,斯姆哈纳边防连的官兵,每年都会给全国人民拜年。边防连所属的前哨班、坐落在海拔291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哨所就是远近闻名的“西陲第一哨”。
由于海拔高,位置偏僻,这里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守卫的边防线全在崇山峻岭中,全年无霜期不到3个月,一年四季抬头看见的都是重重的雪山,常年气候变化无常。我们从喀什出来的时候尚是晴天,到这里后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当时北京还没有供暖,这里的宿舍已有暖气。
然而,走进连队营区,眼前呈现出如画的美景。在雪山的怀抱中,新疆独有的红柳和白杨树簇拥着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楼。连队指导员卢树军说,这一带在远古时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沧桑巨变以后,留下了盐碱地和数不清的贝壳化石,不适合植物生长。连队组建50多年来,从“一峰骆驼一口锅,三把木棍撑地窝”开始,从平地窝子到土平房,再到如今的戍边楼;挖渠引水建起了水电站,告别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搬掉了木质结构的观察棚,修建起砖混结构的瞭望塔;建起了小西湖、落日公园、虎峡飞瀑、河滩杨柳林等“八大景观”。
在温暖的连队食堂,我们吃上了黄瓜、西红柿、西芹等时令蔬菜。这些全是连队官兵自己种的绿色食品。过去,由于斯姆哈纳的冬季长,储藏的蔬菜容易坏掉,大雪封山后不通车辆,供应的蔬菜全靠马驮上来。有一年冬天,团部送来一麻袋新鲜韭菜,热捂冷冻,到连队已成了一堆带冰碴的绿泥,战士们从中拣出一点,炊事班熬了一盆韭菜汤,美其名曰“高原翡翠汤”。 如今,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一部电影看半年,大家连台词都可以背下来,过去业余生活非常单调。现在电视有30多个频道,影视光碟进哨卡应有尽有。过去一封信需要一两个月才到,现在卫星电话非常方便。
卢指导员说,边防连守卫着数百千米的国境线,连队到最远的山口巡逻一次往返几百千米,途中要涉冰河、翻达坂,随时面临暴风雪、雪崩、泥石流的威胁。一到冬天,厚厚的积雪给巡逻、执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过去,1千米的巡逻路往往要走上几个小时。而今,骑马变乘车,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乘坐直升机进行巡逻。同时,先进的信息化边境管控设施和全地形巡逻车、北斗导航仪、卫星定位仪等新装备,为官兵执勤巡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连队的变化激发了官兵们的守边热情。
上午拍摄完战士们巡逻训练的场面后,我们再次来到前哨班。对面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界碑及前哨部队营地的欧式营房。由于这里不对外开放,相对比较寂静,据说附近还有很多地雷没有扫掉。
当我们看到阳光下的中国最西端的77号界碑时,感到无比激动。界碑的左侧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山体上画有一幅中国地图。地图内写着6个鲜红的大字:“祖国在我心中”。对面的山上还写有“祖国万岁”。从77号界碑向吉尔吉斯斯坦方向看去,一边是高高的简易哨所,一边是兵营,两者中间是从吉尔吉斯斯坦通向我国的公路,不时有车辆通过。
在77号界碑处,可见到两条平行的输电线路。其中一条是以前由吉尔吉斯斯坦供电的老线路,一条是新修的通至斯姆哈纳村的10千伏输电线路。从2013年6月开始,这里与新疆主电网连接,告别用外国电的历史。
在哨所的那天晚上,卢指导员告诉我,斯姆哈纳边防连筹建时,驻地只有一棵胡杨树,正因这棵树,选址的同志决定把哨所建在这里。临别时,我们特意去看位于连队驻地小河边上的这棵胡杨树,已有600多年树龄。每年的新兵入伍、老兵退伍,连队都会在这里举行仪式,希望大家能够像这棵胡杨树一样,无论到那里,无论条件如何,都能扎根生存、安心工作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北:北极哨所
“南海第一哨”是长夏无冬,而“北极哨所”却是冬长夏短。春节前夕,“北极哨所”的边防官兵已经穿上了皮大衣。笔者从营区的瞭望塔上,下到冰雪覆盖的江面上,和身着白色斗篷戴着只露眼睛和嘴巴头套棉帽的官兵们一起,在高低不平的冰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巡逻时,按快门的右手食指很快就被冻僵了。
“北极哨所”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北极镇北极村,是祖国的最北端,因此被称为“北极哨所”。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笔为哨所所在的连队题词“北陲哨兵”。哨所就在中俄边境黑龙江边上,1993年树立起了139号界碑。对岸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伊格那思依诺村。隔江远望,充满异国风情。如今,北极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尽管进不了营区,但到此的人一定会到“北极哨所”看看。
1969年6月,在漠河边防站的基础上组建了边防连队,并分别在洛古河、漠河、兴安等处设立了边防哨所。走进“北极哨所”,高高的瞭望塔矗立在营区中间,它是中国最北部的一个瞭望塔。整个塔为六面柱体,共七层,楼梯直通塔顶。初期瞭望塔是木制的,俗称“大架子”,约有三四层楼梯,上面是个小阁楼。后又改为铁架,较原来的木架稍高些。1982年,重建了现在的这座瞭望塔。塔顶面积约为10平方米,可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到边境上的各种活动和人员往来。瞭望塔为砖混结构,一楼及塔顶比较宽敞,其他各层均由铁制楼梯占据。塔两侧有两座二层小楼,分别是会晤站和营房。营区内还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为整个哨所供电。
30多年前,哨所只有星星点点几排木格楞房,后来铁路线修到了漠河,前辈们就在林海雪原上支起了帐篷,在帐篷里垒起了“地火龙”,把松木杆铺成床,炮弹箱当办公桌,木头墩当凳子,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冻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北极哨所”尽管很美,却美得很短暂。漠河县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5摄氏度,最低气温到过零下52.3摄氏度,日温差在15~20摄氏度之间,霜冻期长达8个月左右,无霜期一般为80天。
哨所同志回忆说,过去,“北极哨所”巡逻执勤靠的是徒步行走、马拉雪撬,冬季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江中巡逻执勤,即使穿着皮衣戴着皮帽,脸和耳朵还是会冻得发僵,手和脚都打不了弯。同时,随着漠河开放,到界江上打鱼、挖沙的人增多,违规、越界作业的问题更频繁。每年夏至前后,许多游客商贾云集在北极村举办“中国漠河北极光节”,观光贸易者最多达数万人,超过全县总人口,使边境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官兵们的任务非常繁重。
如今,随着执勤巡逻条件的不断改善,官兵的生活训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北极哨所”哨长说,除了哨位执勤外,现在还有了巡逻车、摩托雪撬和视频监控系统,足不出户就能将江中情况尽收眼底,遇到突发情况,连队的快反分队5分钟内就能到达出事地点,制止涉外事件的发生。数字化图书馆也走进了哨所,各种文化体育器材一应俱全。
从2013年开始,“北极哨所”供暖管道与地方供热公司完成并网,实现社会化供暖,告别了传统的自供暖,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暖。在哨所的一个房间里,专门设置了烘干设备,战士执勤回来,换下的大衣和鞋子都能及时烘干。现在,边防部队实行科学营养配餐,每到冬季,就加大补充牛、羊、鱼肉和牛奶、鸡蛋等高热量食品,每天让官兵喝上热姜汤,增加人体的热能,抵御寒冷。官兵冬季站岗配备了皮大衣、皮帽、皮手套、毛皮鞋、毡靴、脖套、护鼻等,从头到脚被“武装”起来,几乎没有裸露的皮肤。
在边境线上站岗放哨也有很多快乐。哨所官兵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与对岸边防官兵进行联谊活动的故事。从2003年7月开始,中俄双方开始进行首次联谊活动以来,至今没有间断。去年八一建军节时,在“北极哨所”2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中国漠河边界代表队和俄罗斯上阿穆尔河边界代表队共同举办庆“八一”中俄联欢会。
通过中俄边防军人之间日益频繁的友好交往活动,包括哨长之间的友好往来,双方逐渐建立了边防勤务互补和边防信息互通机制,增进了友好感情,有效加强了边界安全稳定,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违边涉外事件。
“北极哨所”官兵在特殊的戍边环境中,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忠实履行“上岸代表军队,下江代表祖国”的责任,忠诚戍守着祖国最北端的国门和界河。
忠诚戍守祖国大门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微信号“jfjbdzzy”);文图:李建伟;更多内容请关注《环球军事》杂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4-10-15 00:09:31
2024-10-14 01:00:21
2024-10-14 00:58:05
2024-10-14 00:55:48
2024-10-14 00:53:32
2024-10-14 00:51:15
2024-10-14 00:48:55
2024-10-14 00:46:37
2024-10-14 00:44:19
2024-10-14 00:42:01
2024-10-14 00:39:45
2024-10-14 00:37:29
2024-10-14 00:35:13
2024-10-14 00:32:57
2024-10-14 00:30:41
2024-10-14 00:28:25
2024-10-14 00:26:10
2024-10-14 00:23:54
2024-10-14 00:21:38
2024-10-14 0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