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左衽”和“右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2023-12-12 00:10:41
“经学”是什么?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汉武帝时董仲舒推行的文化霸权)、表彰《六经》后,就特指《六经》了。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注:《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 [1] ),36000余册,约八亿字 [2] 。
《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经"当然不是指所有书籍,而是专指儒家经典,明确到这一点尚且不够,因为从前的儒者们就因为"经"的包含范围做了很多论辩,甚至兴起了名曰"经名考"的学问,有人以为经只专指孔子的著述,而有人主张经是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笔者更倾向于后说。
所谓儒家经典,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
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不过一致的方向是同意孔子主导了编辑地位,原始文本则非孔子原作。
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经学产生于西汉。秦代即设有博士官,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今文经学: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多亏了有人心疼书籍藏起了一部分)。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简言之,人们从“微言”里衍生出的“大义”竟然与出土的原文不同!因而有了今文、古文之别。)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于《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2023-12-12 00:10:41
2023-12-12 00:08:36
2023-12-12 00:06:31
2023-12-12 00:04:27
2023-12-12 00:02:22
2023-12-12 00:00:17
2023-12-11 23:58:12
2023-12-11 18:08:46
2023-12-11 18:06:41
2023-12-11 18:04:36
2023-12-11 18:02:31
2023-12-11 18:00:26
2023-12-11 17:58:21
2023-12-11 17:56:16
2023-12-11 17:54:11
2023-12-11 17:52:06
2023-12-11 17:50:01
2023-12-11 10:09:47
2023-12-11 10:07:42
2023-12-11 1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