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共六大寺院,一座就在甘肃?被誉为世界藏学府
2024-12-07 00:48:23
袁雪芬竖起“新越剧”的旗帜
袁雪芬是20世纪杰出的越剧艺术家,1950年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建国前,袁雪芬致力于越剧艺术的改革,并积极团结共产党的进步人士,为我国戏剧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
抗战期间的上海,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娱乐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更影响到越剧的营业。越剧大多数剧团演出剧目基本上实行的仍是幕表制或半幕表制,所演剧目陈旧,脱离时代。红火了三四年的女子越剧“改良”已成颓势,越剧陷入了危机,各剧院均忧心忡忡。面对越剧的危机,刚20岁出头的越剧演员袁雪芬举起了越剧改革的旗帜,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越剧新生之路。
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3月出生于浙江嵊县,8岁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13岁在杭州挂头牌,不久赴沪,一直在上海演出。在上海沦为孤岛后的一段时间,袁雪芬在上海观看了一批在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话剧工作者编演爱国话剧,如弘扬民族气节的《正气歌》,歌颂秋瑾舍身为国的《党人魂》等。观赏过后,他将话剧演出与越剧作了对比,从这种对比中,她产生了强烈的改革越剧的愿望。
袁雪芬
她要演新戏,请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像话剧那样,有演出剧本、正规的排练制序。袁雪芬以改革的精神首次成立了以编剧、导演、舞美设训为中心的“剧务部”。“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后又增加了南薇、吕仲、徐进等。大家为了“越剧改革”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冲破旧越剧的框框,领衔于上海大来剧场公演于吟(姚鲁丁)编导的《古庙冤魂》。从这天起,越剧进入了一个向着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的新时期。此后,袁雪芬演出了根据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改编的《情天恨》,根据陆游《钗头凤》的故事编写的《断肠人》。从《断肠人》这出戏起,袁雪芬开始正式实行剧本制,废除幕表制。
袁雪芬剧照
袁雪芬把经过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新越剧”一是剧目新,跳出了“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窠臼,开拓了越剧题材新的领域,既有古装戏《断肠人》《家庭怨》《西厢记》等,又有时装戏《天卜人问》《就是她》《谁之罪》等,还有少数民族题材戏《香妃》及近代题材戏《太平天国》等。二是表现形式新,化装、服装、灯光、布景、音响等都冲破了老戏的传统程式。
越剧《西厢记》中袁雪芬饰演崔莺莺
在表演上,袁雪芬吸收了昆曲、话剧、京剧中许多好的东西,丰富了越剧的表演。袁雪芬又与琴师周宝财密切合作,对越剧唱腔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尺调腔”的曲调系统,这是对越剧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有了它,越剧才逐渐衍化出不同的流派。三是排练演出组合新。“新越剧”废除了相沿数十年的说戏制和幕表制,建立了由编剧、导演等人员组成的“剧务部”,负责创作和演出,建立了正规的排戏制度,使越剧成为中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第一个建立正规编导制的剧种。
周海婴与许广平
1946年3月,南薇将鲁迅的小说《祝福》介绍给了袁雪芬。祥林嫂这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激起袁雪芬强烈的共鸣。她马上与南薇商定,将《祝福》改编成越剧,并专程拜访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牛,征得了她的同意和支持。戏一边写一边排,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于1946年5月6日晚上在上海青岛路明星大戏院举行预演,文化界知名人士许广平、田汉、黄佐临、史东山、费穆、张骏祥、欧阳山尊、白杨、李健吾、胡风等亲临剧场观剧。如此众多文化界名人来看越剧,的在越剧进上海以来还是第一次。
越剧《祥林嫂》中袁雪芬饰演祥林嫂
整个演出从人物到表演到音乐、布景,都使人感到很新鲜。袁雪芬扮演主人公祥林嫂,范瑞娟饰鲁阿牛少爷,陆锦花饰贺老六,张桂凤饰卫癞子,应菊芬饰少奶奶,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演出结束后许广平来到后台,与袁雪芬亲切握手,祝贺演出的成功,感谢她把鲁讯的作品搬上了越剧的舞台。
1945年袁雪芬在《梁祝》中饰演祝英台
《祥林嫂》的演出,轰动了上海,每天日夜两场,连演了三个星期,场场客满。报纸刊物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有评论说,《祥林嫂》的改编“为越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且赋给了它以新的生命”。《时事新闻》以醒目的标颢刊出文童《鲁迅名著搬上越剧舞台——袁雪芬主演<祥林嫂>创记录改良旧规则》,文章认为“《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声剧团而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里程碑”。田汉对《祥林嫂》的整个演出给予了热情肯定,还提出越剧的改革“要吸收其他姐妹艺术的长处,要有新头脑”,对袁雪芬的越剧改革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80年代《凄凉辽宫月》剧照
1946年9月16日,来沪参加国共和淡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听党的地下组织的同志讲到袁写芬为首的“雪声剧团”改编上演了鲁迅的作品,并受到迫害,表示非常关切。当天晚上,周恩来不顾特务的监视,亲自到明星大戏院观看“雪声剧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接触越剧,剧场内众多观众热烈的情绪,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周恩来指示党的地下组织要关心、帮助越剧界,引导越剧演员走向进步。
1949年秋程砚秋、袁雪芬、梅兰芳、周信芳(从左至右)在一起留影
此后,中共地下党先后动员和派出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等分别进入玉兰、雪声等剧团。袁雪芬的越剧改革持续到上海解放,约四年间创作剧目多达59个,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演员和创作人员,共同为“新越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她的带动下,其他越剧团和一些著名演员如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等也汇进了改革的浪潮中。
1949年9月,袁雪芬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新中国建立后,袁雪芬依然奋斗在越剧表演的一线,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在她的培养下,一批年轻演员逐渐成长起来,如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青、李沛婕、陈慧迪等。
本文作者:应志良
图文编辑:繁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2-07 00:48:23
2024-12-07 00:46:08
2024-12-07 00:43:52
2024-12-07 00:41:37
2024-12-07 00:39:20
2024-12-06 18:15:02
2024-12-06 18:12:47
2024-12-06 18:10:31
2024-12-06 18:08:15
2024-12-06 18:05:59
2024-12-06 18:03:43
2024-12-06 18:01:28
2024-12-06 17:59:12
2024-12-06 17:56:56
2024-12-06 17:54:40
2024-12-06 17:52:25
2024-12-06 17:45:36
2024-12-06 17: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