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塑板的优缺点,木塑板与吸塑板的区别
2023-08-07 18:07:29
伏龙泉的由来,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的内容
本文目录
1.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的内容 2.伏龙泉镇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伏龙泉镇的由来 4.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一)早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早更新世构造环境由上新世构造环境演变而来。区内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早更新世构造轮廓继承了新近纪早期构造轮廓。嫩江断裂、伊-舒断裂的东支断裂和西支断裂、四平-长春-德惠断裂、营口断裂、长胜-养畜牧河-法库断裂等再度发生继承性的差异升降运动,东部和西部山岳丘陵以及大黑山地垒继续断块上升,伊舒断陷平原和松辽断坳平原继续下降。本区当今的构造轮廓进一步显现。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第四纪气候的研究常常是通过对第四纪生物(特别是植被)、地貌和堆积物的研究来完成的。其中由于植被对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通过植被(主要是通过孢粉的研究)来研究气候及其变迁更为常用。以往对本区生物、地貌和堆积物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第四纪地质期间本区气候发生了多次冷暖干湿的波动,植被第四纪堆积和地貌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如下几个气候阶段。
(1)地貌和堆积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环境
对本区早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早更新世早期阶段,松辽断坳已基本形成。低凹的松辽平原所接受的来自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和长白山的碎屑堆积物形成松辽古大湖环境,为湖泊兴盛期(初本君,1998),气候环境偏凉;早更新世晚期阶段主要为冰川和冰水堆积阶段,在松辽断坳盆地周边地区形成广大的冰水堆积平原。这些冰水堆积和广大的冰水堆积平原,由于其后受新构造运动和外动力作用的影响,大部分被后来的堆积物埋藏于地表以下,已不见冰水堆积平原的原始形态,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的局部存在。例如,在西部所见到的白城地区冰水堆积剖面和冰水堆积台地以及东部区怀德-府龙泉-王府一带的冰水堆积剖面和冰水堆积台地等等,都是早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地貌的一部分。除此,在长春的腰分水岭、吉林岔路何、伊通的大南镇一带以及松辽平原区钻孔所揭示的第四纪地质剖面中都能见到早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的存在。可见,早更新世晚期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分布之广泛。
从上述的堆积物和地貌研究不难看出,早更新世期间本区经历了由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向冰川和冰缘气候环境的转化过程。
(2)生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
早更新世气候由第三纪末期气候演变而来。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夏玉梅等研究了吉林省中西部的早更新世植被和气候。据黑龙江省大庆7901孔、吉林省乾安令字井孔、扶余仲士屯孔、大安舍力孔、白城平台地质剖面、农安王府地质剖面、长春分水岭地质剖面中的孢子和花粉分析表明,第三纪末上新世早期吉林省西部植被与中新世比较,铁杉、罗汉松和山核桃等喜热树种含量明显减少,阔叶树中桦、赤杨、栎、榆、榛、胡桃及林下草本植物含量逐渐增加,从而显示出当时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偏凉变干方向变化。
上新世末期,我国北方地区开始被大陆性气候控制,冬季干凉,夏季多雨。与上新世早期相比,气候变得更温凉。喜凉耐干的针阔叶混交林生长,出现草原型植被。
早更新世早期,本区在灰白色粘土层中前人发现部分介形虫化石,以土星介为主,计四种属(初本君,1998)。另外,本次遥感调查在伊通大南镇胜利屯采砂坑的早更新世地质剖面中,采集微体生物样品,经天津地质矿产所王强分析鉴定,发现在该剖面的灰白色粘土中含有纯净玻璃介和疏忽玻璃介。玻璃介作为广温种在全球皆有报道,在现代温暖环境亦可出现。但由于个别种出现在冷水中,例如,疏忽玻璃介就是典型冷水种之一,因此,在进行整体评价时,依然将其作为偏冷属。含有上述玻璃介的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可粗略认为样品形成于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的湖泊中。上述玻璃介的发现,不但填补了区内早更新世地层中微体生物的空白,还对揭示早更新世早期堆积形成于气候偏凉的湖泊环境提供了微体生物学证据。
早更新世后期,本区为由少量阔叶树参加的疏林草原。标志气候由冷干向温和半湿润方向发展。
由上述植被的演变可以看出,本区早更新世气候由偏凉向干冷过渡。这与早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微体生物所揭示的本区早更新世堆积物中的形成环境与其中的孢粉所揭示的沉积环境是完全一致的。
3.地貌环境
本区第四纪初,现代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早更新世早期阶段松辽断坳平原和伊-舒断陷盆地为冰水河流和冰水湖环境,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为剥蚀区,来自上述山区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的堆积于松辽断陷和伊-舒断陷盆地的冰水河湖中,受盆地古地形起伏的影响,盆地中堆积物的厚度并非均匀一致,湖盆中的高地则局部缺失早更新世堆积物,早更新世末,受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松辽盆地解体,东部高平原区伏龙泉和白城平台地区等抬升,浮出水面,形成当今的伏龙泉隆起河白城平台及当代高平原的基底地貌。松辽盆地湖泊的湖面自此开始萎缩。当今的白城平台河伏龙泉隆起自此再未接受风沙和风成黄土之外的任何堆积。
4.环境物质组成
早更新世期间,区内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三山(东部山地、西部山地和大黑山-法库丘陵)两盆(松辽断坳盆地、伊-舒断陷盆地)的构造格局进一步形成,山岳丘陵基岩区不断遭受来自各种外动力的剥蚀,剥蚀的物质源源不断地堆积于伊-舒断陷盆地和松辽断坳盆地中,受早更新世冰川冰缘气候影响,形成冰川和冰水堆积物,这些堆积物以砂砾石夹灰白色粘土为特征,遍布于上述两个盆地中。
(二)中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经历了早更新世构造变动后,中更新世本区构造环境除继承早更新世构造变动的某些特点外,三山继续上升,尤其法库断隆的继续抬升,使东北断坳平原以其为界分解为北部的松辽断坳盆地、伊-舒断陷盆地和南部的下辽河断坳盆,三大盆地继续下降。在上述三个断坳与断陷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也较为活跃。松辽断坳盆地内的双山-前郭北东向断裂发生南东盘上升,北西盘下降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怀德-伏龙泉-前郭隆起形成。白城平台前缘断裂发生南东盘下降,北西盘上升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白城白土山平台形成。平原内的上述新断裂运动使得早更新世阶段的松辽盆地被肢解,盆地内地形起伏加大,盆地面积首度被缩小。松辽盆地东部高平原形成;下辽河断坳盆地内的抚顺-营口北北东向断裂及西侧山前断裂、北部的北漂-沙河断裂继承活动,控制北、西、东侧周边断块山岳丘陵的抬升,断坳盆地整体下降。为中更新世地层堆积与形成提供了构造环境。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中更新世气候冷暖干湿多次波动为特点。
(1)地貌和堆积物揭示的中更新世气候环境
中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认为,松辽平原东部垄岗状高平原区的中更新世堆积是以含铁锰结核和少量砾石的亚粘土为主的堆积,并形成广大的山麓和山前堆积平原。根据上述亚粘土分布的空间位置、岩相结构及所含生物认为该套亚粘土的成因为冲湖积(也有人认为是冲洪湖积),由它形成的平原为冲湖积平原(即松辽高平原),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母质条件。厚度较大而且大面积分布的冲湖亚粘土的形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气候环境。但也应该指出的是,对本区中更新世亚粘土多个剖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亚粘土剖面自下而上无论从颜色、层理、单层厚度及所含孢粉化石等都出现多个旋回,这些差异表明该套亚粘土并非形成于气候一成不变的环境当中,而是形成于气候干湿冷暖的多次波动过程中。
根据本次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此时期下辽河平原,堆积形成海陆交互相的粘土质粉砂、砂层、淤泥,水平层理发育属于温和较湿或轻湿的气候环境。
(2)植被揭示的中更新世气候
根据乾安、长春、四平、大庆和哈尔滨等地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主要孢粉成分,结合扶余、龙江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松嫩平原中更新世时期至少经历过四次大的气候波动。
第一阶段,中更新世初期麻黄出现,藜科植物迅速扩大,平原区再现草原型和桦林草原型植被景观,显示出大陆性低温干旱气候。
第二阶段,平原区阔叶树增加,水生植物和盘星藻、转板藻增加,说明此区有一定范围水域环境,湖沼发育,陆地分布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和桦林草原,显示温和半湿润气候。
第三阶段,平原区云杉花粉增加,禾草类和蒿亦有增加,说明当时周围山区有云杉分布,显示当时是一种冷湿气候。
第四阶段,发生在中更新世末,平原区阔叶树、水生植物和藻类孢粉增多,显示气候再次变暖。
此时期,下辽河中断坳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反映早期为以桦属、云杉属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气候寒冷阴湿;晚期为疏林草原景观,古气候温和湿润。
由上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中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还是从中更新世植被都揭示出松辽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冷暖干湿多次波动的特点。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进入中更新世早期,松辽湖盆地区周边和伊-舒断陷盆地地区继续接受来自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大黑山-法库断隆的冰(碛)水碎屑堆积,湖泊中心接受砂质物质堆积。
中更新世中期,当今的高平原区接受来自上述山区和风积的冲湖相亚粘土堆积,并形成冲湖积平原。处于湖泊环境的西部低平原区形成湖相堆积,并埋藏于深部。中更新世末,新构造运动再次使当今的松辽高平原区上升,形成当今的冲湖积高平原地貌,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地貌条件。
此时期,下辽河断坳盆地接受东西两侧和北部断块山岳丘陵区的亚粘土、亚砂土、细砂等碎屑物质堆积,并在靠海部分,接受第一次海侵。由于断坳盆地的下降,该地层埋深为179.4~98.2m。
4.环境物质组成
本区中更新世物质组成较早更新世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区内两个主要的盆地中。在中更新世这一地质时期,作为上升区的三山仍处于风化剥蚀阶段,除山岳和丘陵由于受到剥蚀其高度相对有所降低外,基岩区物质变化不明显。在区内的三大盆地中则不同,中更新世阶段,松辽、依-舒两盆地内部接受来自剥蚀区的亚粘土堆积物和风积亚粘土的堆积,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母质条件。
下辽河辽断坳盆地,形成以中更新世亚粘土、亚砂土、细砂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三)晚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晚更新世阶段,其构造环境较中更新世又有了新的变化。晚更新世地质构造继承了中更新世地质构造轮廓,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明显,山岳丘陵区再度上升,平原区继续下降。松辽平原区北部的讷河东西向断裂差异性作用,北部抬升,高平原形成。双山-前郭北东向断裂及白城平台前缘嫩江北东向断裂也再度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怀德-伏龙泉-前郭隆起及白城平台进一步抬升,当今区内构造轮廓进一步显现。
除此,晚更新世作为松嫩断坳盆地内的突出的构造事件是松辽分水岭的隆起(长岭断隆)。遥感图像解译和地面调查可以看出,松辽断坳盆地中部有近东西向的隆起。这一隆起不仅是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分水岭,而且也是松嫩平原和东西辽河平原的分界线,历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注意。本次遥感调查认为,松辽分水岭是区内弧形断隆系作用结果的显示。根据弧形断隆系所切割的第四纪堆积,其主要形成时期应为晚更新世末(距今18000a)。该弧形断隆系的形成改变了本区的构造环境和物质环境。可以看出,本区晚更新世阶段构造环境较中更新世有了较大的不同。
2.气候环境
(1)晚更新世早期地貌、堆沉积物揭示的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早期(140~70ka)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认为,松辽平原东部波状高平原由亚粘土和亚砂土组成。根据上述亚粘土分布的空间位置、岩相结构特点和沉积过程中粘土颗粒呈均匀悬浮搬运形式(初本君,1988),该套亚粘土的成因为冲湖积,由它形成的平原称为冲湖积平原(波状高平原),是区内黑土形成的重要母质源区。下辽河平原由冲湖积黄土状亚砂土、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含砾的中粗砂透镜体等物质组成。其疏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气候偏干冷。
(2)晚更新世中期堆积物、地貌和生物揭示的末次冰期气候
松辽断坳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积物主要有风积、冰水堆积和冲湖积堆积等。风积物既有风积砂土堆积,也有风成黄土堆积。风积砂土组成风积平原,现呈构造岩片形式见于长岭弧形沙垄之间。风成黄土形成风积平原,主要见于本调查区的西部。遭受后来流水等外动力剥蚀切割,黄土平原已不连续,完整性差。风成黄土(70~30ka)和风积砂土形成于干凉或干冷的气候环境中,本区风积物和风积地貌可以揭示本区干冷的气候环境。
冰水堆积物主要见于本调查区西部洮儿河下游。其岩性为砂砾石层夹砂层或砂层透镜体,组成著名的洮儿河冰水冲积扇。很显然,本区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冲积扇的形成也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干冷冰期气候。
冲湖积堆积物主要见于本调查区东部乾安-林甸地区。其岩性为亚砂土,形成低平原地貌。
对晚更新世中期堆积物中的孢粉已作过许多研究。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夏玉梅和王曼华等对本区许多晚更新世堆积剖面进行过孢粉分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根据晚更新世中期本区植被的总特点可以看出,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气候是我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最干冷的气候时期。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来自西南的水汽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起到愈来愈明显的屏障作用,使我国内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出现干旱。
工作区西部受内陆气候影响,植物组成中的木本成分更为简单,松、云杉、桦等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蒿、藜含量增加,在蕨类植物中出现一定数量的耐寒冷的阴地蕨,代表了吉林工作区西部大陆性干冷气候环境的形成。晚更新世是吉林工作区西部沙漠的形成和扩大的主要时期。也是耐干冷的草原发育的主要时期。
近年,邓金宪等对本区西部双辽勃勃吐火山顶部的风沙堆积剖面进行过详细研究。该风砂堆积剖面形成于距今(7.69±0.6)×104a。风砂中孢粉含量极为贫乏,种属单调,代表干冷气候的蒿属、麻黄属等草本花粉含量较高,木本花粉仅有松、榆和榛属,且含量极低。古地磁研究表明,各风砂层中的磁化率和磁化强度为低值。上述诸现象可以看成是对末次冰期的响应。
此外,对本区多个晚更新世中期的第四纪地质剖面研究发现,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积中大都含有我国北方晚更新世中期标准动物群———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生活在距今40ka左右的地质时期,被认为是冰期气候的指示动物群或冰期气候的产物。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存在同样表明,本区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
由上不难看出,本区的堆积物、地貌、植被和动物群共同表明了晚更新世中期本区处于由干冷的冰期气候环境中。
(3)晚更新世晚期地貌、堆沉积物和生物揭示的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晚期(30~18ka),受横亘于松辽平原中部的长岭断隆影响,由湖积砂组成湖积台地和弧形断隆束构成长岭分水岭。湖积台地为全新世风积与风蚀作用提供母质。
本次在通辽剖面采集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组合以针叶裸子植物松为主,阔叶被子植物桦及胡桃、栎和榆为辅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反映古气候温暖湿润。
而下辽河平原的沈阳道义屯剖面,揭示的物质为湖积亚砂土,采集14C测年距今为(16765±160)a~(12530±135)a。孢粉资料反映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的植物组合特征,代表古气候温和较湿。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进入晚更新世以后,地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更新世中期发生的强烈地壳运动,松辽平原东部高平原开始抬升,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冲湖积粘土堆积物质露出水面,二级湖成阶地形成,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上升的高平原继续上升,剥蚀加剧,下降的西部低平原区不断下降,湖泊进一步萎缩,接受堆积。
晚更新世中期,在干旱气候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在松辽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形成风积黄土、砂土平原,东部湖泊萎缩,接受砂土的堆积。
晚更新世末,松辽弧形断隆形成,受其断隆控制,不但将原本相连通的晚更新世晚期古湖泊分解,形成西部地区断块与断坳相间的湖积台地和残留湖盆地貌组合;在松辽弧形逆冲断垄低洼部位和东部地区形成残留湖盆。并具备了当今所显现的松辽分水岭的基本形态。它的隆起除分割了松辽盆地湖泊外,也引起了松辽盆地内水系的若干变化,为当今松辽盆地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环境物质组成
晚更新世本区环境物质组成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堆积区的环境物质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是早期形成湖泊环境堆积了砂土物质;中期本区松辽断坳平原西部的奈曼旗、通辽、双辽、长岭、白城、镇赉、洮南、松原、乾安、瞻榆、通榆一带有大面积的风积黄土和风砂堆积。东部齐齐哈尔、大庆一带发育湖积砂土、淤泥物质堆积;晚更新世晚期为的湖积砂堆积,为区内沙化(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四)全新世(冰后期)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全新世地质构造轮廓和构造运动由更新世演变而来。就地质构造环境而言,全新世地质构造环境与更新世晚期构造环境没有多大差异,所不同的是自有人类记录以来,特别是随着地质、地震观测仪器和大地测量仪器的研制和发展,定性、定量、定点和连续的观测和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已成为可能。例如,地震观测仪器详细记录了区内四平-长春-德惠断裂(四平断裂段)的新活动引起的地震。大地测量仪器记录了大兴安岭、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现阶段的隆升和下降等等。揭示出了本区全新世构造环境的变化。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全新世又称冰后期,开始于距今约1.1万年。全新世气候及其变化是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全球,还是我国疆域内(包括吉林工作区),全新世气候及其演变的研究都较详细。经典的欧洲全新世气候分期是由斯堪的纳维亚人布列特(Blytte)和赛南德(Sernander)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创立的。他们把全新世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期(表4-1)。我国陈承惠等(1976)、孔昭震(1982)和王开发(1981)曾分别对辽南、北京和沪杭地区进行过全新世气候划分。上述研究对本区全新世气候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新世又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
早全新世(1.1~7500a),从东西辽河平原奈曼旗东南剖面遥感调查结果分析,下部含炭淤泥层,距今年代为(11590±130)a。而孢粉组合属于含一定量阔叶被子植物之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较湿或轻湿。
中全新世(7500~2500a),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是气候最适宜时期,大庆-大安、长岭三县堡、前郭波拉屯和东西辽河平原、下辽河平原有多层泥炭形成。根据该期泥炭的堆积速率(最大0.4mm/a)、有机质含量(最大60%以上)、含砂量很少等特点,可以看出该区当时处于泥炭沼泽发育最佳条件时期,推测年平均气温3℃~5℃,干燥度<1,年降水量500~700mm,风砂固定,泥炭沼泽极为发育,沼泽中植物以芦苇为主,伴生有木贼、苔草、镰刀藓、睡莲等,其他植被松和禾本科占有相当的比例,是区内黑土形成时期。
晚全新世晚期(2500a~1100a),本区是以含有风砂和淤泥夹层的泥炭为代表。其植被特点,松较前趋于减少,蒿藜明显增加,同时出现麻黄属花粉,说明吉林工作区西部该期由疏林草原过渡到半干旱草原,泥炭植物残体以苔草为主,伴生有芦苇、睡莲、镰刀藓、木贼、鸢尾等。由于气候变为干旱,风砂吹扬,大量粉砂落入泥炭沼泽,致使泥炭中含有大量风成砂。
另外,在双辽地区多座古近纪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盾(丘)的顶部有厚约5m的风成砂堆积,在这些风成砂的表面发育一层厚30~40cm的黑灰色粉砂层。其形成年代为(5405±80)a(邓金宪,1998~2000)。在岗丘顶部发育有黑灰色有机质堆积的现象,在四平十家堡团山子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岗丘的顶部也有所见,这些高高耸立于平原之上的火成岩岗丘顶部的黑土层,显然非沼泽成因。该层黑土的形成表明,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显现出当时的气候是最宜于植被发育的有利时期。它的14C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该黑土层形成于中全新世大西洋期(气候最适宜期)。该现象说明,前中全新世形成的碎屑堆积物质,均可作为含粘土成分控制物质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由晚更新世地貌环境演变而来,基本格局继承了晚更新世晚期地貌轮廓,并受长岭断隆和法库断块山岳丘陵的控制,形成以淤泥地平原为主体松嫩、东西辽河和下辽河三个低平原。河谷地貌为辅地貌环境。区内河流如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洮儿河、霍林河、东辽河、西辽河、辽河等河流的平原区河段、下游河段摆荡不定,河谷加宽,形成宽阔的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地貌及冲积平原地貌,河床摆动过程中遗弃的古河床形成当今所见到的牛轭湖河沼泽地貌等。
本区湖泊特别是风砂地区的湖泊产生淤积,湖盆变浅,水深变小,湖滨形成沼泽。
受耕作、樵柴和过牧等原因的影响,全新世局部地段沙漠活化,沙丘移动,有的叠加于晚更新世形成的沙丘和沙垅之上,形成复合沙丘和沙垅。
中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松辽盆地高平原区(冲洪积平原区)形成大面积厚层典型黑土。随着黑土区人口的不断迁入和大面积耕作,伴随着流水的冲刷和土被的流失,黑土地区新的冲沟不断增加,老的冲沟再度加深、加宽、加长。黑土分布的高平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已成为当今黑土区的重要环境地貌问题之一。
4.环境物质组成
虽然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比较,本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没有多大的改变,显示出地表物质组成的相对一致性。但随着全新世内、外动力的作用及相互作用,随着人类对这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全新世环境物质组成也在发生不断的和深刻的变化。
首先,本区中全新世形成了黑土。虽然在工作区的山岳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平原的东部区和西部区,南部区和北部区,上升区和下降区,黑土的厚度有很大差异,但黑土的形成却标志着本区进入了一个新的第四纪地质环境之中。这是因为黑土不但大大改变了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形成,大大改变了自形成之后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本区当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和深远的。除此之外,在三个低平原区,形成丰富的含炭淤泥物质层是农业耕作的有利土壤,但受后期风沙运动、地下水位和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在东西辽河低平原表层,即含炭淤泥物质层之上被现代风沙所覆盖;而在松嫩低平原表层发生强烈的沙化和盐渍化作用,直接影响农业耕作的发展。
区内其他因素也改变着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流水等各种外动力对山岳、丘陵及高平原不断进行剥蚀,剥蚀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堆积于下游河谷中,形成新的堆积。人类对山岳和丘陵区矿产的开发和对平原区的开垦,以及对牧区的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也不断改变着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等等。
由此看来,上述原因所造成的本区全新世环境物质组成的改变是显著的。
刘德彪
在农安县烈土陵园里的第三排中间的一座墓室中,安葬着1945年12月26日与叛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农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刘德彪同志的忠骨。每逢清明节都有成群结队的机关于部、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缅怀这位深受农安人民崇敬的革命先烈。
刘德彪任县委书记和骑兵大队政委期间,指挥、率领骑兵大队与敌人进行战斗几十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军马1000余匹,武器上千件,和许多粮食、子弹及其他物资。
刘德彪在平北战斗、工作近4个年头。于1944年夏参加晋察冀高干会议后,经组织批准去延安党校学习。
1945午12月26日下午,刘德彪接到驻农安苏军的可靠情报,翌日拂晓国民党新一军500余人要来接收农安。他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一方面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准备向靠山屯方面转移。会议结束后,立即动员了三、四十辆大车,装好武器弹药、粮食、服装等重要物资。转移工作一切就绪后,刘德彪又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做思想动员和战斗部署。这个会刚一结束,马长生和张砚耕等就偷偷溜进监狱,与叶柏青进行密谋后,召开叛变骨干分子会议,决定叛变,并规定了行动口号“得胜”。当晚9时许,驻县城西烧锅五连叛变分子首先动手杀害了该连的指导员、共产党员申廷祥。然后连鸣两枪,发出叛变信号。叛军听到枪声立即行动起来,分别从南面和东侧向县政府大楼围拢、攻击,刹时枪声四起。正在政府大楼工作的刘德彪、李明秋等听到枪声,预感到部队内部发生叛变,立即下令组织火力还击。刘德彪一面沉着指挥战斗,一面英勇地向叛军射击。战斗坚持了三四个小时,给叛军很大杀伤。但终因敌众我寡,情况越来越严重。刘德彪见此情景,当机立断,命令马上突围。刘德彪、李明秋和刘细友指挥警卫部队从二楼退到一楼,当冲到大楼外面时,叛军的罪恶子弹射中了刘德彪的胸部,他随即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县委副书记李明秋在突围时也英勇牺牲,副团长刘细友负伤后脱险。刘德彪遇难时年仅30岁!
农安解放后,为了纪念刘德彪,1949年2月,农安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城的原西北街命名为“德彪街”;后又将农安镇的一所小学命名为“德彪小学”。
伏龙泉镇资源丰富,当地七大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现已探明,伏龙泉镇含石油、天然气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气储量33.5亿立方米,日产天然气6—11万立方米,除可用于当地生产、生活用气外,已向省会长春供气。
二、薯类资源。伏龙泉及周边地区盛产马铃薯和甘薯,年均种植面积都在3000公顷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年产薯类10万吨以上。长春金源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我镇兴建的大型马铃薯变性淀粉厂,2003年即可投入生产。
三、油母页岩资源。伏龙泉镇东北部油母页岩储量极为丰富。早在50年代末期,这里曾凭借油母页岩做为原料,开办过炼油厂,现已探明,油母页岩已成为制作磷肥的理想原料之一,开发前景相当广阔。
四、砂石资源。伏龙泉镇砂石资源共可分为两大类,其中房身沟流域的水洗砂、镇政府所在地的红粘土砂,都成为远近建筑施工的理想选料。
五、地下水资源。伏龙泉镇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单井出水一般都在10—25吨/小时以上,水质优良,含钾、磷、锌、铁等多种元素,是饮食类加工和工业用水的理想水源。
六、小杂粮种植优势。伏龙泉镇的小杂粮种植,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东北杂粮有限公司的拉动下,杂粮的种植与加工以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七、旅游资源。由长春市吉盛伟邦集团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的占地百公顷,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龙泉山庄,已成为我镇发展旅游业的亮丽景点,除此以外,尚有我镇兴隆沟村境内的宋代城遗址,西大坡林业生态区和泉子沟村境内的“七沟八岔”林业生态区也正处开发建设过程中,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旅游兴镇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伏龙泉镇还占有交通、电信、电力等诸多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享有全省“百强镇”和全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所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做为保证,为此使我镇的投资环境极为宽松。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31′—125°45′,北纬43°55′—44°55′。东临德惠市,南接省城长春市,西以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北与松原市接壤。年均气温4.7度,无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积温2800度。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幅员5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万亩,林地95万亩,草原面积52万亩,水域面积33万亩。全县辖21个乡镇,376个村,总人口115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是全省幅员超过700万亩的10个县份之一,耕地超过400万亩的3个县份之一,人口超过百万的2个县份之一。县城所在地农安镇史称“黄龙府”,曾是辽金时期我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以抗金英雄岳飞的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和“五四”运动领导人李大钊的诗句“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而闻名于世。目前,建成区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万人。城区街路宽敞,市容整洁,楼房林立,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农安是电影《南京!南京!》的主要拍摄地。 农安历史 据史料记载,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曾是夫余国的都城。隋为高句丽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国的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并设黄龙县。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但黄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公元975年(辽保宁七年),黄龙府的卫将燕颇反叛,杀了都监张琚,辽派大军平定了这起叛乱。战火给古城造成了重创,随后辽便放弃了黄龙府(农安),将黄龙府南迁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45年后,辽圣宗为了加强其东北部的防御力量,再次把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黄龙府改为通州,把古城(农安)仍称黄龙府。领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兴宗时于东北境伊通河地置怀德县,为祥州治(今农安万金塔乡)。1037年(辽重熙六年),辽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节度使,统辖女真五国部,隶属于黄龙府。此时是辽的极盛时期,当时黄龙府是各族人民杂居之地,人烟稠密,工商繁荣。据史料载:“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自黄龙府迁回之后,辽就对黄龙府加紧进行建设,使黄龙府成为“五京二府”七大重镇之一。黄龙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长3 840米,四面除有大门外,在南、西、东三面还各有一个小门,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角楼。有名的农安古塔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该塔用砖砌成,八角13层,高33米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农安。 关于造塔有许多传说,其中一说:辽国钦天监有一次夜观天象,忽见有巨星从天而降,落在黄龙府附近。急奏圣宗:“黄龙府一带恐怕要有土龙出世,应立刻修一座塔压住它。”圣宗闻听大惊,立刻答应,马上命钦差随钦天监赴黄龙府造塔。钦差带领大队人马,日夜兼程,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黄龙府地界,当船行至祥州(今万金塔镇)时,发现土龙的头就在这里,于是就决定把塔修在祥州。谁知塔刚修了半截,有一天夜里那个钦天监又观天象,忽然又大叫不好,说土龙知道要在祥州压它,所以又掉头跑回黄龙府了!于是干活的民工只好停下来,连夜赶到黄龙府去修塔。为了快些把塔修好,别让土龙再跑掉,又征调了大批民工和车马,日以继夜地干。一晃过了3年3月零3天,塔终于修好了。这回土龙被压在下面不能动了,圣宗松了一口气,安心坐他的金銮殿了。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有人说这就是黄龙府地名的由来,也有人说,这就是俗名龙湾的由来。当然也有人解释“龙湾”,是由于伊通河在此蜿蜒曲折,其形像龙一样弯曲,故而得名。 “土龙”是被压住了,可谁知到1115年(金收国元年),完颜阿骨打聚2 500人誓师反辽,他的军队攻破黄龙府。而后阿骨打“命完颜娄室镇守黄龙府”。金国建立以后,曾定都黄龙府,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指此城。至今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当年完颜阿骨打在进攻黄龙府的途中,被松花江水所阻,附近又无船只,阿骨打急中生智,挥着马鞭向江对岸一指,命军队沿着他马鞭所指的方向涉水过江。结果人马行至江心,水深刚及马腹,大军顺利地过了江。等大军过后他再派人测量刚才走的地方,竟深不可测。为了纪念这次渡江成功,1140年(金天眷三年)金下诏改黄龙府为济州,又设利涉县。后因与山东的济州重名,且因黄龙府早有龙州之称,故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济州为隆州,有时亦写成龙州。1214年(金贞祐二年),将州升为府,称隆安府,为府治。元灭金后,1236年(蒙古窝阔台汗八年),仍称黄龙府,废利涉县。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将府升为路,黄龙府先后为开元万户府、辽东路、开元路治所。后来开元路治所迁到咸平(今开原市),黄龙府古城便被废弃。此后在战火的硝烟中慢慢变成一片废墟。1375年(明洪武八年),属辽东都司三万卫,后属亦东河卫,置龙安站。 明朝末年,这一带变成了蒙古族的游牧之地。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旗地,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招垦。一直到1882年(清光绪八年),由于关内流民来此耕种的日渐增多,清政府在这里设农安分防照磨,属长春厅。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正式设农安县,农安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取用“农安”二字,为“隆安”、“龙安”的谐音。俗名“龙湾”,曾名农安堡。 民国时期,1913年9月7日设扶农镇守使,使署驻农安县城,隶属吉林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归吉合行政区;12月被国民党军占领。1946年1月获得解放,归吉江区管辖;同年2月在前郭县的老钱柜屯设立长农县,归吉江区管辖;同年5月归辽吉区第三区,9月改归辽吉区第二专区。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撤销长农县。1956年置农安镇,聚落呈正方形网格状,今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 黄龙戏 黄龙文化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 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自上世纪80年代 初到90年代中期,由农安县剧团排演的《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大型剧目,曾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活动中共获20个奖项,黄龙戏因此而声名远播。 黄龙戏属农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农安地名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龙安站的音转。据《满洲地名考》和有关资料记载,农安是土名龙湾的音转。龙湾之名是由于伊通河环绕山岗,其形像龙一样弯曲,而故名。 汉时为扶馀国属地,当时的农安是扶馀的都城;南北朝、隋时(公元420-618年)扶馀沦为高句丽的附属国,当时农安属高句丽北境,叫扶馀城。因此,从南北朝始至唐初期属高句丽扶馀城,唐灭高句丽后为渤海扶馀府境;辽把渤海扶馀府改为黄龙府,统辖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归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管辖;金把黄龙府改为济州,后因济州与山东的济州同名,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安,亦作龙安,金贞柏初(1214年一1216年)隆安由州升为府,名为隆安府,属上京路;元为开元路的属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的三万卫管辖,到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尔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卫,明末属蒙古科尔沁部,成为游牧之地;清初属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农安属长春厅境地。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分设经历;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府,设农安县,隶属长春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农安隶属吉林省吉长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农安仍隶属于吉林省。 2000年,农安县辖13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076134人,其中:农安镇 204513人、伏龙泉镇 38114人、哈拉海镇 45845人、靠山镇 29032人、合隆镇 61674人、开安镇 59060人、烧锅镇 28034人、高家店镇 31105人、鲍家镇 23258人、华家镇 41131人、柴岗镇 26764人、三盛玉镇 38240人、巴吉垒镇 52010人、滨河乡 31135人、前岗乡 22626人、龙王乡 26893人、三岗乡 30033人、万顺乡 38740人、杨树林乡 36439人、新阳乡 20097人、永安乡 27812人、青山口乡 31037人、黄鱼圈乡 31021人、新农乡 34003人、万金塔乡 35048人、小城子乡 32470人。 2003年1月23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1号文件,同意将农安县开安镇所属的马家村、德胜村、隆盛村划归合隆镇管辖。同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2号文件,同意将农安县滨河乡十八家子村、獾子洞村划归农安镇管辖。 2003年,农安县辖26个乡镇:农安镇、鲍家镇、开安镇、合隆镇 烧锅镇、伏龙泉镇、三盛玉镇、哈拉海镇、高家店镇、靠山镇、华家镇、巴吉垒镇、柴岗镇、万金塔乡、滨河乡、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新阳乡、万顺乡、永安乡、杨树林乡、小城子乡、黄鱼圈乡、青山口乡、新农乡。共有378个行政村,3 8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万,总户数25万。 2004年,农安县辖:农安镇(镇政府驻农安街)、伏龙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柴岗镇(镇政府驻柴岗站)、开安镇(镇政府驻开安街)、烧锅镇(镇政府驻浇锅店)、靠山镇(镇政府驻靠山屯)、合隆镇、华家镇(镇政府驻华家站屯)、巴吉垒镇、鲍家镇(镇政府驻鲍家沟)、三盛玉镇、杨树林乡、常家乡、万顺乡(乡政府驻万顺堡)、龙王乡(乡政府驻盛家窝堡)、三岗乡(乡政府驻三岗屯)、黄鱼圈乡(乡政府驻三盛永)、新阳乡(乡政府驻裕民)、永安乡(乡政府驻毕家屯)、滨河乡(乡政府驻吴家屯)、前岗乡、青山乡(乡政府驻魏家岭)、新农乡(乡政府驻冯木铺)、小城子乡(乡政府驻老所长)、万金塔乡。 2005年,将农安县合隆镇划归长春市宽城区管辖。?年,农安县撤销鲍家镇、柴岗镇、滨河乡、新阳乡。 截至2006年底,农安县辖10个镇、11个乡,4个社区、376个村。
以上就是关于伏龙泉的由来,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的内容的全部内容,以及伏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8-07 18:07:29
2023-08-07 18:05:25
2023-08-07 18:03:19
2023-08-07 18:01:15
2023-08-07 17:59:10
2023-08-07 17:57:05
2023-08-07 17:55:00
2023-08-07 17:52:55
2023-08-07 17:50:50
2023-08-07 17:48:45
2023-08-07 15:57:29
2023-08-07 15:55:25
2023-08-07 15:53:20
2023-08-07 15:51:15
2023-08-07 15:49:10
2023-08-07 15:47:05
2023-08-07 15:45:00
2023-08-07 15:42:55
2023-08-07 15:40:50
2023-08-07 15: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