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个人的身份证号能查到什么(身份证号一键查询所有信息)
2024-02-16 23:32:11
bot是什么梗
老照片bot、法国文学bot、打折bot……在互联网搜索“bot”关键词,你会很容易发现一堆顶着前缀名的“bot”的账号,它们代表着互联网世界里的一个又一个小众圈子,以爱好为中心,把人聚集到一起,有喜欢文学的,有喜欢美食的,也有喜欢省钱捡漏的。
每一个bot背后都是一类微小的社群。这些“bot”账号只针对特定的话题进行发言,吸引到的当然也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正是由于内容的指向精准,它们总能快速招揽到一批数量不高、活跃度却很高的粉丝。
然而,随着兴趣bot的发展,隔空喊话bot应运而生。这些账号的主体会定期向网友征求投稿,再匿名转载到自己的账号进行发布。“bot”变成了“隔空喊话”的介质,使得人和人的交流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又加了一层匿名外衣。
就这样,“bot”原本是为了满足小众兴趣群体的需要,如今却变成了匿名者发表恶意留言、争吵闹架的场所。
某些隔空喊话bot账号,其实质上是网民发泄情绪的“垃圾场”,甚至是辱骂他人的帮手。因为账号上发布的内容杂乱。投稿人口无遮拦,发布者也不认真审核,它们还被称作“厕所”,转载的部分投稿被称作“厕所文学”。
8月19日,记者在微博平台看到,许多隔空喊话bot已经在简介处表明:“暂不接收投稿”,但仍然有些许账号继续接投稿,转载他人的言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认为,最初隔空喊话bot的作用,类似于“网络树洞”,匿名表达,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这样设置是为了暂放下日常人设,放下负担,敞开心扉表达一些原本藏在自己心里的想法。
在他看来,隔空喊话bot本身没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
但是网络匿名的确容易诱发肆无忌惮、倾泄恶意的话匣子。现实生活中,考虑到社会规约,我们以真实身份在进行表达时会有所取舍。可一旦匿名,相当于给人戴上一层面具,“有些人可能会感觉,我不再是我,我可以随意地、随性地说话。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哪怕是会伤害到其他人的,都一股脑儿涌了出来。”
“如果将它演变成网暴的工具,以言语攻击他人,那就是恶意中伤,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管制和限制。”赵伟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
2024-02-16 23:32:11
2024-02-16 23:30:06
2024-02-16 23:28:02
2024-02-16 23:25:57
2024-02-16 16:13:03
2024-02-16 16:10:58
2024-02-16 16:08:53
2024-02-16 16:06:48
2024-02-16 16:04:43
2024-02-16 16:02:38
2024-02-16 16:00:33
2024-02-16 15:58:28
2024-02-16 15:56:24
2024-02-16 15:54:18
2024-02-16 12:38:03
2024-02-16 12:35:58
2024-02-16 12:33:54
2024-02-16 12:31:49
2024-02-16 12:29:44
2024-02-16 12: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