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NBA防守一阵“常客”:他们组个队,谁还能得分?
2023-12-12 22:06:49
如何理解“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篇第六章,孔子通过回答孟武伯的问“孝”,给出了关于“孝”的一个定义:“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定义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这怎么能成为“孝”的定义呢?
朱熹在其《四书集注》中的解读是:“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岂不可以为孝乎?”但是,除了这种解读外,朱熹还记有另一种解读:“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入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为孝。亦通。”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甚至说:“此句有三解。一,父母爱子,因此忧其子之或病。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是即孝。或说,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父母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认为,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其中的“其”字到底指的是谁?是父母还是子女?如果单独看此句,似乎都可以。但是请注意:本章前面还有一句话:“孟武伯问孝”;也就是说:孔子给出的定义是关于“孝”的。那我们就要思考:“孝”的主体是谁?当然是子女!所以,此处的“其”只能是指子女。从而此句的解释只能是:父母只对子女的疾病担忧。那为什么这就是“孝”呢?因为这就意味着:当子女的,除了疾病之外,其它方面都做得很好,无需父母担心;而唯独疾病,不是能由子女自己决定的。这样的子女,各方面表现得都很好,不让父母操心,难道不就是“孝”吗?所以,在解读此章时,只要抓住了这一关键,就不会再犹豫不决、费力地去考虑其它解读了。
为什么孔子要给出这样一个颇为难以理解的定义呢?这就需要从问问题的人身上找答案了。因为在本章中,问问题的人是孟武伯,所以孔子才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这样的定义。那么,孟武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从孔子的回答中就可以反推出:他一定是一个不让父母放心的人。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是说:其为鲁国大夫,父为孟懿子。而这位孟懿子同样出现在《为政》篇(第五章)中,还同样是向孔子问“孝”,此时孔子的回答是:“无违。”这同样可以让人想见:他一定是一个不遵守礼制的人。因为孔子在下面说明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这两章孔子关于“孝”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根据固定的、抽象的定义予以回答,而是针对问问题的具体人,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这就是孔子之为教育家的伟大之处。这样的教育,才有最大的实效;这样的教育,才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当今的学校里,还有这样的教师吗?
2023-12-12 22:06:49
2023-12-12 22:04:44
2023-12-12 22:02:39
2023-12-12 22:00:34
2023-12-12 21:58:29
2023-12-12 21:56:24
2023-12-12 20:56:28
2023-12-12 20:54:23
2023-12-12 20:52:18
2023-12-12 11:18:11
2023-12-12 11:16:06
2023-12-12 11:14:01
2023-12-12 11:11:56
2023-12-12 11:09:51
2023-12-12 11:07:46
2023-12-12 11:05:41
2023-12-12 11:03:37
2023-12-12 11:01:32
2023-12-12 10:59:27
2023-12-12 06: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