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熊百科 > 历史 > 正文

​中国历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相关历史介绍

时间:2023-10-25 20:21

来源:奇熊百科

点击:

中国历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相关历史介绍

中国历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学问很大的!

对于帝王的称呼,上古的尧舜禹都是直呼其名的,后世为了表示尊重,就不好直呼其名了还要避讳,二则皇帝名字多用冷僻字不好称呼,因此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庙号和谥号联系在一起。而且谈中国历史,也无法绕开庙号、谥号、年号这几个字眼,一般的人根本不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差异,并且经常混淆。那么嘻嘻网历史组就来为读者厘清三者的概念、渊源和区别。简单地来说,比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武则天就是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也是尊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汉文帝、汉武帝),后来庙号多(唐太宗、唐玄宗),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帝王驾崩后,子孙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庙号里的“祖”和“宗”: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来说“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关于选定庙号的依据,《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但事实并非如此。汉朝刘邦庙号太祖(汉高祖属于讹传),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实至名归。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后改称太宗),“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成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

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都享有庙号。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可见早期皇帝干得合格才有庙号。但是皇帝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朝开始是皇帝都有庙号了,加上谥号开始变长,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时至唐朝,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周皇帝武氏,退位还政于李氏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去世后遗诏省去帝号——“则天大圣皇帝”,称”则天大圣皇后“,这就是后世称之“武则天”的由来。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庙号早期都是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在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意思是庙号“祖”的泛滥始于曹魏。曹操被追封为太祖武皇帝,曹丕被封为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被后世嘲笑。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也是如此。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到了唐代,滥情尤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朝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朝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朝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一朝三世祖。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比如明朝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得庙号者皇帝也,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当然有些生前没做皇帝的,死后给追尊为皇帝的,如曹操、司马懿父子,多尔衮等也有庙号。

图:中国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

谥号: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姬发,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姬昌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法国“路易十四”这样的叫法了。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至于“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刘协被称为汉献帝,“孝献皇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在世时直呼其献帝,难道刘协未卜先知,早就想把皇位献出来?但号称汉室之后的刘备方面在曹丕即位后就让刘协“被殉国”,上谥号“孝愍皇帝”。

谥号字数越来越长: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大概是臣子觉得皇帝太伟大太光辉了,单个字无法形容其伟业。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到了明清,谥号已经跟缠脚纱一样,又臭又长,完全是拍马屁到极致了,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清朝皇帝在谥号上不要脸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像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谁记得住?肺活量不好能一气读完么?而他的年号是道光,叫道光皇帝,多么简单易记。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称皇帝,但明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的原因。而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就用年号称呼。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帝的谥号为“庄烈帝”。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称为上谥、美谥;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朝汉臣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称为下谥,恶谥。知名的有:隋炀帝、周厉王、汉灵帝。

属于同情的有:哀、思、怀、愍、悼等,称为中谥;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有些谥号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某个实在不堪的皇帝身上后就没法再用了。例如惠,谥法是“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汉惠帝是吕后执政时给亲儿子上的,并不算坏。然而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白痴,后世基本没人用这个谥号了,只有乾隆拿来恶心建文帝——“恭愍惠帝”……类似的还有白痴晋安帝。而恭帝倒是成了亡国之君的惯用谥号,有晋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后周恭帝等,需要说明的是宋恭帝是朝廷上的尊号,不是谥号。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适用于娃娃皇帝。至于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隋朝杨广最知名的称呼是“隋炀帝”,这个炀在谥法里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其控制的义宁朝廷加的恶谥。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两个意义完全不同不同的谥号。留守东都洛阳被王世充拥立的越王杨侗的皇泰朝廷,却给他上了美谥,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即世祖明皇帝,隋明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他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而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也就是隋闵帝。“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这三个谥号,贯穿了杨广的一生,或许能盖棺定论。这位罄竹难书的暴君生前励精图治搞“大业”,开凿大运河,却不曾为自己建造陵墓;被称为荒淫奢侈,而他的正室萧后始终被宠爱,被尊重。他被弑后,是萧后将其安葬,自己死后,又与其合葬。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中国诸多帝王中,恐怕并不多见。

历史也有开玩笑的一面。开皇九年(589)隋朝年轻统帅晋王杨广灭陈,将陈叔宝(陈后主)等一大批俘虏押往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叔宝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这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叔宝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陈叔宝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适合的。杨广万万没有想到,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叔宝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叔宝叫得响(后人一般称呼其为陈后主),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味了。

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故谥号变质了,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绵延几千年的谥号制度没有在最后一个皇帝身上终结,而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来收尾。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因为是废帝溥仪没有谥号,但他却给王国维御赐了“忠悫”二字的谥号,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从此,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沉入历史。

中国皇帝庙号和谥号大全

年号:也叫帝号,是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在民间纪年除了干支纪年,就是用皇帝的年号了。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比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因为“贞观之治”的缘故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年号了。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坚持品牌,做大做强的典范。再比如唐玄宗兴盛时期用的年号是开元,所以那段时期就被称为开元盛世。但是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而唐高宗李治改了十四次年号,他的妻子武周皇帝武则天改年号创下了17个的纪录,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武则天还用过四个字的。到了明代以后,朱元璋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万历帝,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等,这个在皇帝在世也可以称呼。比如朱棣朝的修的典籍叫《永乐大典》,玄烨朝编纂的字典叫《康熙字典》。

明清两代的皇帝人们习惯称以他们的年号,终明清两朝,出现例外的只有三次,一是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去,经“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没有沿用以前的“正统”年号,改为“天顺”;果然历经波折、后来复位的明英宗老实了很多,从年号中就能看的出来,做事情要顺着天意,不再像着年轻时候那般轻狂随意了,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他去世前废除了殉葬制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二次是清朝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由“天聪”改元为“崇德”,不过当时满清尚未一统中原;三是辛酉政变之前,八大顾命大臣原定年号为“祺祥”,在政变后被两宫与恭亲王改为“同治”,然而这些都是极特殊的情况。除此之外,均都是以一年号贯穿皇帝执政始终。而且一帝一年号更容易对应,比如说嘉靖、雍正,我们都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如果光说“世宗”,那嘉靖和雍正都是“世宗”,连朝鲜都有世宗。所以如果是一帝多年号的情况,用庙号好分辨皇帝,庙号必须加朝代名,不然会混,比如明太祖。幸亏清朝不用谥号了,不然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简称“清纯皇帝”,真让人随时随地受不了。

所以综合一下,如果你是个清朝子民,生于康熙8年,死于乾隆22年,活了80多,高寿。你死后没两年,有人问你孙子你生卒日。他用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8年生。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死后,第22年卒。注意,你还不能说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22年卒,因为当时乾隆还没死,所以他的谥号你不知道。庙号短点,但是道理一样,皇帝还没死,难道穿越到后世么?

那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清朝时为了避讳玄烨(康熙帝)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谥号长得令人发指,谥号和庙号死了才有,年号可以称当朝,实在是方便。

尊号: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称号。有别于庙号和谥号是死后使用的称呼,尊号在皇帝和后妃生前也可使用的。尊号的别名是徽号,《尔雅·释佑》:“徽,善也。”徽号即善美的称号。比如嘉佑四年,群臣再次请上尊号,而刘敞劝阻说:“陛下不受徽号且二十年”,说明尊号也可称徽号。尊号始于唐高宗时期,其发明人是武后。武后为扩大影响,抬高自己,实现其掌权的野心,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尊号”的先例。

臣下根据帝王的意思先拟好尊号奉上,再由皇帝认可即成。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并不断加长,所以尊号一般会比较长。尊号最初只加给在位皇帝、皇后,后来也给死去的帝后追加。唐高宗上元元年,将皇帝皇后分别改为“天皇”和“天后”;高宗死后,追加尊号为“天皇大帝”,武氏则作为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她称帝之后,又先后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等多个尊号。从此,后世之君在位期间和去世以后也都要上尊号和被追加尊号,并且根据在位帝王的意向一改再改。如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被谥为文皇帝,后几经追尊更改,最后被追尊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四次上尊号,由“开元神武皇帝”一直增加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慈禧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这也就是慈禧太后称呼的出处)。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尊号不但替代了谥号,还因其过长且名不副实,为纪史带来不便,所以中国史书上自唐朝开始,纪年方式改为国号——帝王庙号——年号——年序号的纪年方式。如唐高宗永徽四年,清世宗雍正八年等。比如624年是指唐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七年。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藩镇割据的历史事件 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藩镇割据的历史事件 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藩镇割据的历史事件 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藩镇割据的 历史 事件: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唐朝 藩镇割据的 历史 名称:藩镇割据 时间:公元755年(唐朝 安史之乱 )...

2023-10-25 20:19:03

​唐朝是怎么建立的?唐朝的军事实力及军队有多强?

​唐朝是怎么建立的?唐朝的军事实力及军队有多强?

唐朝是怎么建立的?唐朝的军事实力及军队有多强? 黄河欲尽天苍苍的西北——在那里,十余万回鹘人拖曳着大漠的风霜穿行在黄云白草草间,横亘六十余里,滚滚向东,不可阻挡地越...

2023-10-25 20:16:48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口号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口号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口号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意义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口号 五四运动简介: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

2023-10-25 20:14:33

​金都南迁与红袄军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金都南迁与红袄军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金都南迁与红袄军起义 金宣宗屈辱求和,成吉思汗暂且自中都退军。中都以北处在蒙古军的占领下, 金朝 仍然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以金宣宗为...

2023-10-25 20:12:18

​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北周灭北齐之战历史背景 北周为何能灭掉北齐 北周灭 北齐 之战 历史 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意义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 宇文邕 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

2023-10-25 20:10:03

​回纥民族历史由来 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回纥民族历史由来 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 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 碑》)中,作...

2023-10-25 20:07:48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 子之之乱最终结果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 子之之乱最终结果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 子之之乱最终结果 子之之乱是发生在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动乱。燕国在当时列国中比较弱小。燕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国、中...

2023-10-25 20:05:33

​古代官职历史介绍:古代官位等级

​古代官职历史介绍:古代官位等级

古代官职历史介绍:古代官位等级 中国历代职官 由于夏朝到 秦朝 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

2023-10-25 20:03:18

​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一、明朝没有经历汉朝早期那种困难的局面。明朝的建立,就是建立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基础上。试想明朝经历明汉朝早期的白登之围吗?明朝有汉...

2023-10-25 01:20:44

​质子制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质子制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质子制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质子制度是伴随羁縻制度的发展到达巅峰的,因此它的兴衰与羁縻制度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清时期,质子制度的衰亡,是由于中央政府对少数民...

2023-10-25 01:18:29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2023-10-25 01:16:15

​秦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秦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秦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秦惠文王: 嬴驷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武王:嬴荡...

2023-10-25 01:14:00

​海参崴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海参崴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海参崴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1860年,英法联军来势汹汹,面对地大物博的清朝,他们彻底暴露其丑恶的嘴脸,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京城一时间沦为洋人的天下,清...

2023-10-25 01:11:45

​包惜弱对完颜洪烈的爱

​包惜弱对完颜洪烈的爱

包惜弱对完颜洪烈的爱 小的时候看射雕,一直以为,包惜弱爱的是杨铁心,因为两人分开18年来,虽然包惜弱身在亡夫,但是一直住在简易的模仿牛家村的房子里,所有的摆设,物件,...

2023-10-25 01:09:30

​三国中唯一能与吕布一战的人是谁

​三国中唯一能与吕布一战的人是谁

三国中唯一能与吕布一战的人是谁 三国中唯一能与吕布一战的人是谁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说起三国中的武力排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

2023-10-25 01:07:1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有: 1、实现和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和外交上的自主,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平等与尊严。 新中国已成立就确立“为中国的独立、民...

2023-10-25 01:05:00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 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

2023-10-25 01:02:45

​古代被皇帝赐死时,为何还要谢恩

​古代被皇帝赐死时,为何还要谢恩

古代被皇帝赐死时,为何还要谢恩 在古代君主第一的背景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不了解历史的人,看到这种场景肯定感到很别扭,都要杀自己了,自己还得感恩戴德的感谢皇...

2023-10-25 01:00:30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 在古代皇宫内院里,有数不清的政变和斗争,无数人为了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经过前几个朝代的教训之后,封建制度逐渐发展,皇权逐渐集...

2023-10-24 17:31:41

​清朝太监分几个等级

​清朝太监分几个等级

清朝太监分几个等级 具体而言,太监的具体品级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不同等级的太监官阶也不一样,比方说副统领...

2023-10-24 17: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