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瑰宝古巴比伦,以灿烂文化闻名于世,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
2024-10-26 09:43:27
商丘夏邑县简介和历史变革
夏邑县,简称栗,古称栗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接永城、砀山县,东北与江苏省丰县接壤,西连虞城县,南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北依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夏邑全境,是中原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最佳投资城市。
截止2018年9月,夏邑县辖24个乡镇、731个行政村,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1]
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是栗陆氏建都地,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舜之后的虞国,秦置栗县,周朝属宋国,汉朝属梁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2]
夏邑县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彭雪枫将军的殉国地,有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夏邑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铸件出口基地、中国棉纺织名城、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3]
初步统计,2017年,夏邑县生产总值(GDP)234.1亿元,增长9%。[4]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5]
中文名称
夏邑
外文名称
Xiayi
别名
栗城·华夏之邑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河南省商丘市
下辖地区
12个镇、12个乡
政府驻地
县府路西段
电话区号
(+86)0370
邮政区码
476400
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南部·中原·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
面积
1481平方公里
人口
120万人(2018年9月)
方言
中原官话-商阜片-夏邑方言[6]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栗城故址 天龙湖 孔子还乡祠 彭雪枫纪念馆 谯城
机场
商丘机场
火车站
夏邑县站
车牌代码
豫N
城市名片
华夏之邑·华夏祖地·孔子祖籍
县花
玉兰花
GDP
234.1亿元(2017年)[4]
人均GDP
26678.06元(2017年)[4]
县名由来
夏邑县,历史古城。为何取名夏邑,民间传说不一。远在战国时期,取名下邑,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到了金朝,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传说当时下邑北是刘楼村,有个农民叫刘华夏,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残暴的奴役和残杀,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内发展到三千余人。他们在刘华夏的带领下,杀死女真族统治者,攻克下邑县城,以下邑为据点,四出打击女真官兵。同时,为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700余年来,夏邑的名字相传至今。
历史沿革
先夏
夏邑的源流甚长。全境为新生代第四纪之冲积平原。在打井和治河运动中征得象牙、肿骨鹿角等一些动物化石。据此推断,远在几十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沼泽棋布,动物繁多,自然环境优美,是古代人类理想的生活地区。
早在四、五千年前,夏邑境内就已建立起众多的原始居民村落。清凉山、马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物证明:当时人们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渔猎、制陶、纺织业也都相当发展。马头遗址发现了陶祖,这是由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标志。
夏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政权——夏朝。史书载:在此以前的唐虞之世,已划野分州,《尧典》云“肇十有二州”。到禹时,“水土既平,更制九州”。“荆河惟豫州”(《禹贡》)夏邑地属豫州。然而《尧典》、《禹贡》皆后人的托古之作,并非当时实录,故十二州和九州之说,不能作为信史。
1988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对清凉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商文化和龙山文化两层之间,发现了岳石文化。认定岳石文化为东夷文化。在当时,夏邑地属东夷域内。也就是说,这里既非夏的领域,又非商人的发祥之地。本着多说并存的原则,二说并录,以备考证。
商
公元前十七世纪,汤克夏,定鼎于亳(今商丘附近),亳仅距夏邑地百里许。根据资料,要确切指出商的行政区划是不可能的。如按五服制,夏邑地当为商的都畿之地。相传县西二十五里之桑固,是昔成汤祷雨之桑林。解放后,境内发现商城遗址较为密集,而且内涵丰富。是知在当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
盘庚迁殷后,史称之为殷。其时夏邑名栗。《殷墟卜辞综述》和《卜辞通纂》两书,关于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载的栗,均作了精确的考证。栗,地在今河南夏邑县。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名称。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的县,在全国还是屈指可数的。当时,能以栗的名称代表一个地区而载入甲骨,栗应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而当是一个初具城市规模的聚邑。
周
公元前十一世,周人灭商,建立周朝。不久,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大举东征,平定了这次叛乱。征服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西周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下游,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在今商丘一带建立宋公园。夏邑属宋国地。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宋地,夏邑地改属楚国。
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夏邑地置栗、祁乡(今杨集一带)两县,均属砀郡。
秦末苛政如虎,因而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往返攻战,数经夏邑地。在陈建国号张楚后,夏邑地一度隶属张楚。陈胜、吴广失败后,继之而起的有项羽、刘邦等起义军。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军至栗,与项梁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交战,项军败,余战死,朱鸡石逃往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引兵到栗,夺秦刚武候四千余人。又联合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由于八年的战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国号曰汉,史称西汉。初年基本承袭秦制,又在西南部置建平县,治建平城(今马头寺)。栗、祁乡、建平三县皆属沛郡。后于公元前92年(征和元年)封赵敬肃王子乐为栗候,前86年(始元元年)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前15年(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其封地——栗、建平、祁乡皆为侯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开发程度,夏邑地同时置三个侯国,可见当时夏邑地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
东汉
东汉为对地方行政区划大加整顿,据《东汉会要》云:“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合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栗、祁乡二侯国皆在此时并省。以今县城南郊为界,南部属沛郡之建平侯国,东面划入砀县,北面划入下邑,隶属于梁国。
东汉末年,原监察区之州变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沛郡和梁国皆上属豫州。
三国
公元190年后,各地豪强筑垒立壁相互混斗。时曹操发动曹、夏侯(曹操本姓夏侯)两家的兄弟子侄为骨干,聚众于已吾举兵,既而发掘了葬于砀山的梁孝王刘武墓,得黄金万斤以作军饷。其时,夏邑地又屡遭战祸。220年,曹魏建立后,夏邑属魏国地。据谭其骥《历史地图集》示,夏邑地被柝为南北两部,南部为谯郡之酂县地,北部为梁国之下邑、砀山,皆隶属于豫州。
西晋
公元265年,西晋灭魏,因袭魏制,夏邑地南北两部分属豫州之谯国酂县和梁国之下邑。晋统治者生活腐化,奢侈无度,史称“奢侈之费,胜于天灾”。接着爆发了持续十八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继而中原大乱,豫州刺史祖逖率师渡江,击揖作誓,激励士卒,于公元314年,统军进据于今夏城东北二十五里之谯城,征战大捷“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东晋五胡十六国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推翻西晋,建国号汉,夏邑地为汉国所有。就在这时,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发生混战,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夏邑地陷于多方兵家征战争夺之地。公元319年,刘渊的继承者刘曜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夏邑属于前赵。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夏邑又归羯族之后赵。公元350年,石虎养子冉闵(汉族人)灭后赵,建国魏,夏邑遂为魏所有。次年,冉魏的充、豫、徐、洛归降东晋,夏邑地复为东晋版图。公元352年,鲜卑人慕容儁擒杀冉闵,灭魏建立前燕,更夺晋地,夏邑又归于前燕。同年,羌人姚襄领兵归降东晋,驻军谯城,夏邑一时又归东晋。次年,姚襄叛晋,夏邑地为姚襄占领。不久又为前燕所夺。公元369年,桓温攻燕,夏邑再次归于东晋。公元370年,符坚将王猛率秦军攻燕。灭燕不久,夏邑地即为前秦所得。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击败前秦,于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夏邑地再次复归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寺)辖蕲、下邑、己吾三县。公元394年,后秦姚兴先后灭前秦,服西秦,灭后凉,向东扩张,一度据有夏邑地。公元417年,东晋将刘裕军自彭城西进,消灭后秦,最后东晋又收复夏邑地。从公元317年至420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夏邑地历经劫难,先后易手十四次。
南北朝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宋朝,夏邑地属南朝宋之徐州梁郡。公元423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宋,司州全部和青、兖、豫州之大部被北魏占有,夏邑又改属北魏。公元526年,恢复县治。《太平寰宇记》云:“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移下邑于此,即古栗城也。”县治间断了五百年,到这时才得复置,名为下邑。后侨置至亳(今安徽亳州布)东北五十里处。公元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欢胁迫外逃后,魏分为东西两魏,下邑属东魏之南兖洲马头郡。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建国号齐,下色属北齐之马头都,马头郡废改属亳郡。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己吾县省,并入下邑。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齐,下邑又归于北周。
隋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2024-10-26 09:43:27
2024-10-26 09:41:12
2024-10-25 21:05:44
2024-10-25 21:03:29
2024-10-25 21:01:14
2024-10-25 20:58:59
2024-10-25 20:56:44
2024-10-25 20:54:30
2024-10-25 20:52:15
2024-10-25 20:50:00
2024-10-25 20:47:45
2024-10-25 13:07:16
2024-10-25 13:05:01
2024-10-25 13:02:46
2024-10-25 13:00:31
2024-10-25 12:58:16
2024-10-25 12:56:02
2024-10-25 12:53:47
2024-10-25 12:51:32
2024-10-25 12: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