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不吃早饭只口含人参去上朝 他们是没有时间吃早饭吗
2024-04-13 21:51:51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简陋 官府为什么还能抓到人
还不了解:古代通缉令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通缉令能否找到人?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处城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围了一群人津津有味的讨论。这样的告示上如果是通缉的内容的话,通常会附带一张被通缉人的简易画像。与现代不同,当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当然不可能使用清晰的照片示人了。可是每当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难免会让现代人产生疑惑:这么简陋的画像,即使见到嫌疑人,真的能认出来吗?
其实现代人对于古人的智慧产生怀疑可以理解,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时代,很难明白当时的社会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同时代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技术手段,更是社会结构和思维逻辑的不同。古人虽然拿不出清晰的照片来通缉罪犯,可是他们却有别的方法达到目的。不信的话就看看告示的最后一句写的啥,管叫你点头赞同。
通缉令的由来
说起通缉令,据传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而有幸登上第一张通缉令被人全国通缉的人叫做伍子胥。伍子胥本来是楚国宰相伍奢的次子,因为当时的楚王听信谗言,所以决定杀掉伍奢一家。
伍子胥事先得到消息,偷偷逃走了。楚王杀掉他的父亲和哥哥后,就在全国各地的城中,贴出了伍子胥的画像用于抓捕。
由于当时从未出现过这种方式追捕逃犯,所以伍子胥被困在韶关,前有画影图形,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显得一筹莫展。左右为难的困境折磨着他无法入睡。
可正是因为这种无尽的折磨,让伍子胥在短短的时间内,头发和胡子全白了。这个不幸的遭遇,反倒帮了他的大忙,因为现在的他和画像里判若两人,得以平安过关,留得一条性命,日后才有了报仇的机会。
自从通缉令被发明出来,逐渐成为追讨罪犯的一个必要手段,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它的身影,甚至有很多名人名士也登上过通缉令。从东汉的张俭,到元末的朱元璋,再到明国时期的“燕子李三”。
这种发动群众基础弥补治安力量的形式,可谓屡试不爽。可是在现代人看来,古代的通缉令弊端很明显,一个是所谓的画像几乎“不像”,即使画师画得再像,只要一个简单的易容就可以逃过;另外即使有人看到,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首先对于画像不像的问题,这个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造成的,无法避免。但是即使如现在一样使用照片,犯罪分子也可以使用种种方法逃离追捕。
据说在日本就有一个杀人犯,在被追捕之前就去整了容,这也导致自己即使和警察面对面,对方也认不出自己,再加上伪造证件,这种种的准备让他逍遥法外达十几年之久。其实古代使用这种方法,更多的是震慑作用。
尤其是在刚出现通缉令的时候,可以把伍子胥这样的心思深重之人逼到这个份上,可见对于逃犯个人的心里压力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通缉自己的榜文,即使没有被人认出来,也会下意识的躲开视线,远离人群稠密的地方。而在这个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古怪和不自然,或许就会被有心人留意,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因为破绽被告发。
除此之外,在每一份通缉令最后,通常会带着悬赏金额。这也是一招杀手锏,自古财帛动人心,百姓中的闲汉和无业游民们,既有大量的时间在街头闲逛,关注来往路人的一举一动。
通常也很缺钱,对于这种意外之财更是来者不拒。所以这些人往往是领取赏金的主力军,这种人还具有天生的隐蔽性,可能在不动声色间,就偷跑到官府衙门,把嫌疑人举报了。
官府对于户籍的管理
在古代社会,抓捕逃犯的时候,其实通缉令只能作为一个补充,而严格的户籍和保甲制度才是维护治安的最强武器。在过去的时候,很多人出生上了户籍以后,可能一生都无法离开自己的村庄。而且如果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官府也是不鼓励出门的。
如果因为经商或者上学,不得不去往其他城市的话,则需要当地政府开具的路引。这个路引就是证明旅人身份的凭据,没有它别说通关了,连住宿都无法办理。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保甲制度,每若干户人家编为一保,选出德高望重的长辈任保长。作为在这一保中的人家,需要对全体负责。即使有亲戚朋友来家里拜访,也很快会在附近人家传开。这样就避免了陌生人或者是违法分子流窜的可能性。
所以跟影视剧作品中提到的不同,在深更半夜去陌生人家借宿,通常是不被接受的,这种人如果刚好拿不出身份证明,几乎被人认为是被通缉的歹人的可能性极大。
除此之外,因为当时交通不变,所以一个被通缉的人可以逃出很远距离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骑马坐车的话,目标反而更大,即使逃到一地,也很可能因为口音不同而遭到当地人怀疑。按照这个逻辑,也许古代逃犯逃离追捕的方法,只剩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一个了。
可是那时的山中处于原生态的环境中,各种毒蛇猛兽不时出没,往往活者进去就很难活着出来了。即使没死,那一辈子像野人一样的活着,又和死了有什么差别呢?
结语
通缉令的卓有成效,究其根本是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保守和闭塞分不开的。在人们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一点让人感到陌生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人们很快警觉。而在现在的这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里,通缉令的群众基础被大大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街头巷尾的摄像头监控系统,这些电子仪器为薄弱的群众基础作了有效补充。
2024-04-13 21:51:51
2024-04-13 21:49:37
2024-04-13 21:47:22
2024-04-13 21:45:07
2024-04-13 21:42:52
2024-04-13 21:40:38
2024-04-13 21:38:23
2024-04-13 21:36:08
2024-04-13 21:33:53
2024-04-13 21:31:38
2024-04-13 12:30:11
2024-04-13 12:27:56
2024-04-13 12:25:41
2024-04-13 12:23:26
2024-04-13 12:21:12
2024-04-13 12:18:57
2024-04-13 12:16:42
2024-04-13 12:14:27
2024-04-13 12:12:12
2024-04-13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