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文武大臣为何没有很出名的?
2023-08-08 16:32:47
夏侯惇打仗就没有赢过 曹操为什么还要升夏侯惇的官职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夏侯惇和曹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武将要想升官必须要有战功可依,而一个明主也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才能够打胜仗建立霸业。但在三国时期有一人却颠覆了这个常规套路,那此人是谁呢?就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夏侯惇。夏侯惇虽然败仗一箩筐,但升官却一直没停过。
夏侯惇在三国时期,虽然武艺不是曹魏最强的,谋略也不是最厉害的,但却是曹魏官职最高的武将,从一个小小司马到前将军,再到大将军,可谓平步青云。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惇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夏侯惇既然是曹魏第一名将,又是曹操最信赖的人,自然会受到曹操的特别照顾。如果你知道了夏侯惇的履历,自然就会懂得曹操为何如此厚待夏侯惇,因为夏侯惇确实没让奸雄曹操看走眼,魏国第一名将实至名归。
其一,夏侯惇与曹操同出一族,亲密无间。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曹嵩之子,而曹嵩曾是夏侯氏过继的,所以有同族之情。在《三国志》中曾记载:“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夏侯惇可以说是曹操的族弟,由于曹操十分重视宗族势力,所到之处必定留一个兄弟驻守,如夏侯渊镇守汉中,曹仁驻守襄樊,而夏侯惇则更在其他人之上,镇守曹操后方大本营“督二十六军”。
俗话“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身为同族的夏侯惇自然就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将。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可见,曹操对夏侯惇是十分看重的。与他的感情也是最深的,其他人根本比不了。
其二,夏侯惇是最早投奔曹操的大将,没有之一。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个大环境下,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人才来辅助自己。而在曹操刚刚起兵的时候,夏侯惇就是最早为曹操效力的大将。在《三国志》中就记载到:“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而其他名将如曹洪,曹仁,李典,乐进等人都是在夏侯惇之后才来到曹操麾下。
其三,曹操十分信赖夏侯惇,多次让夏侯惇镇守后方。
在曹操征战徐州陶谦时,就留下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坐镇后方,负责看守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三国志夏侯惇传》中写道: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虽然夏侯惇被吕布击败,但在荀彧等人多次设计下仅保住三处县城,而夏侯惇在这场战斗中也大显名将风范,亲自率军平定叛乱,一夜之间杀死很多敌人。《三国志荀彧传》: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所以说曹操征战时,独留夏侯惇镇守,也是深思熟虑的。
其四,夏侯惇任劳任怨,劳苦功高,深得军心民心。
夏侯惇在征战时,被射伤一眼后可谓战力大减,此后曹操就很少让夏侯惇做先锋大将冲锋陷阵了。除了留守后方外,夏侯惇还奉命去从事农业生产,被任命为陈留,济阴太守等职务。作为征战天下的将军,居然让去种地,如果是一般人绝对会大喊大叫,认这是侮辱自己。
而在夏侯惇看来,这也是为曹魏做贡献,只要能助曹操成就大业,让我干啥都行。此时正赶上天下大旱,闹蝗灾,蝗虫漫天。夏侯惇断太寿水做成一个池塘,他亲自担土,带领将士们一起向老百姓宣传种稻的好处,老百姓得以渡过了难关。夏侯惇不久又被任命为河南尹。
夏侯惇在文官任上任劳任怨,为曹操的军粮供给做出贡献。但在曹操征战河北时,夏侯惇又被调到前方作战,担任后卫来阻挡后面的敌军。由于曹军势如破竹,所以很快就攻破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曹操很是高兴,任命夏侯惇为伏波将军,并授予见机行事的权利。可是令人瞠目的是,夏侯惇还要继续河南尹的差事。
作为曹操的左膀右臂,夏侯惇确实做到了劳苦功高四个字,基本都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对曹操的命令从无怨言。这样的大将谁不爱呢,一个得民心又忠诚无比的属下,哪个领导不器重呢?
最后,夏侯惇虽然南征北战,功劳不小,但却一直重视学习。而且夏侯惇生性节俭,从不以权谋私,经常把多余的财产分给部下,而且不置产业,死后都没有什么余财。一个热爱学习,又清廉高尚的将军,自然会受到全军的爱戴。这些都被陈寿写到了三国志中:“夏侯惇虽南征北战,但却亲自迎接老师从业学习,品行清俭,有多余的财产则分施给众人,不以权谋私,家中也不置备产业。”估计当时的曹操肯定也知道。夏侯惇不但赢得了民心,也得到了军心,这样的人才必定会被曹操所重用。
虽然夏侯惇败绩很多,但曹操一如既往的厚待夏侯惇,自然会感染其他将军。曹操我不怕你没有能力,没有功劳,只要你听话,并且效忠曹魏,我就重用你。所以夏侯惇在曹军中又是一个曹操宣扬高尚,忠义的很好例子。
综上来看,夏侯惇确实为曹魏天下做了太多的事情,所以曹操无论从亲情,道义,还是谋略上讲,都要重用夏侯惇,而且夏侯惇也不负曹操厚望,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所以夏侯惇虽然败仗多,但在曹操病逝前做到了众将之首的前将军,在曹丕称帝后,也做到了大将军,位超三公,可谓曹魏第一大将。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3-08-08 16:32:47
2023-08-08 16:30:32
2023-08-08 16:28:17
2023-08-08 16:26:02
2023-08-08 16:23:47
2023-08-08 10:08:05
2023-08-08 10:05:50
2023-08-08 10:03:35
2023-08-08 10:01:20
2023-08-08 09:59:05
2023-08-08 09:56:50
2023-08-08 09:54:35
2023-08-08 09:52:20
2023-08-08 09:50:05
2023-08-08 09:47:50
2023-08-08 02:44:05
2023-08-08 02:41:50
2023-08-08 02:39:35
2023-08-08 02:37:20
2023-08-08 02: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