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富为何要盗四十二章经 海大富为人揭秘
2023-12-14 08:59:08
汉朝察举征辟制制度历史介绍
汉代,随着强大的中央王朝的建立,单靠养士和军功以选拔人才的办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选人任官的途径,这就是太学、察举和征辟。
汉代在京师开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太常选拔,或由郡国选送。学习期间,每年要进行考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是“射策”,即由主试者将问题书写在策上,让试者随其所取之策进行回答。经考试区分优劣,然后授官(主要是郎中、文学掌故等)。东汉改试“家法”,即考核经师所讲授的内容。“家法”不纯,往往贻人之讥,且不能授官。这楚汉代选官的途径之一。
二是察举,又叫做荐举,这是汉代选官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察举是由公卿及郡国守相根据考察,以向朝廷推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所谓“察”,即“察孝廉”;“举”,即“举秀才”。孝廉偏重德行,秀才偏重文才。其他察举的名目还有很多,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直言极谏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曾下令地方郡守察民间德高望重之人。至文帝以后,察举遂形成制度。西汉以举秀才为主。秀才又叫贤良、文学。(见桓宽《盐铁论》)东汉以察孝廉为盛。东汉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秀才为茂才。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还要经过皇帝“策问”才能授官。自汉武帝开始,这种策问考试普遍实行起来。“策问”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策,即由皇帝提出一些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如《汉书·晁错传》记对策者百余人,惟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二是射策,即由应试者用箭投射简策,并据所射中之策而回答问题,颇似后世之抽签考试。
如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在射策时便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由此深得武帝赞赏,即被任命为江都王之相。”射策后来成为一个典故,常被用来指应举考试。如杜甫《醉歌行》: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东汉顺帝时,对孝廉也要进行考试。由于汉代有了策问,应举者要进行对策和射策,故可视为科举制度之萌芽。此后隋唐的进士科考试,宋代及明清的殿试,以及历代制科考试,策问仍是其基本的或惟一的考试形式。
除察举外,对某些有名望的士人,还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征聘,授予官职,谓之“征辟”。其中由皇帝直接聘请者称为“征”,由官府聘清者称为“辟”。皇帝征召者多是德高望、学识渊博之人,如疏广因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土,枚乘因辞赋名世而被武帝以“安车蒲轮”征召(死于道中)。著名科学家张衡也因精通天文历算而被安帝征任郎中,后又升迁为太史令。两汉时期,官府的一些低级官吏可由长官自行聘请,如三公、将军和郡国守相等都可自辟士人充当幕僚。这些人一般统称掾史,其数量要比皇帝直接征召者为多。
此外,汉代进入仕途也还有多种途径,如“任子”、“纳赀”、军功等。“任子”是二千石以上官吏任期满三年后,可保举子弟-人为郎。如苏武便因为父亲苏建做过代郡太守,“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书·苏武传》)“纳赀”又称“赀选”,即入财为官,后来发展为卖官鬻爵,弊病甚大。
2023-12-14 08:59:08
2023-12-14 08:56:54
2023-12-14 08:54:39
2023-12-14 08:52:24
2023-12-14 08:50:09
2023-12-14 08:47:54
2023-12-14 08:45:39
2023-12-14 08:43:25
2023-12-14 08:41:10
2023-12-13 21:41:54
2023-12-13 21:39:39
2023-12-13 21:37:24
2023-12-13 09:58:14
2023-12-13 09:55:59
2023-12-13 09:53:44
2023-12-13 09:51:30
2023-12-13 09:49:15
2023-12-13 09:47:00
2023-12-13 09:44:46
2023-12-13 0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