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星球》大电影上映时日未知,大家还记得古灵精怪的她吗?
2024-12-11 11:55:29
《都市现场》20年:过去的我们做对了什么?
《都市现场》20年:过去的我们做对了什么?
《都市现场》 王 超
如果问一个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能不能做一个可以持续运营20年的产品?他可能会觉得,这件事和中彩票的概率有点接近。用类似的视角反观电视,要做一档热播20年的节目,难度系数也相当之高。
抛开行业周期等因素,《都市现场》究竟做对了什么,让自己跌跌撞撞走过了20年时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梳理。
首先说内容。20年前,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之所以热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了当时时政新闻不屑于做的内容,关注了不被看见的普通人的日常。当观众把家中的电视机转到这个频道,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宏大叙事和考究的画面,而是由大量新闻现场、同期声、手持摄影镜头甚至暗访等手法呈现的社会百态,是寻常巷陌里的人情冷暖、投诉维权背后的公平正义……这种差别化定位的新闻产品迅速获得市场,与市场化改革、公民社会发育的进程共振。
20年后,社会生态、媒体生态已经发生巨变,我们是不是要思考:受众和他们生活的社会最缺什么?目前的媒介市场,本土资讯品牌还能提供什么差别化的产品?
再来说渠道。20年前,电视的频道资源和电台的频率资源、报纸杂志的刊号、出租车的牌照一样具有某种垄断地位,观众一般情况下被动单向接收、线性收看。
不过,当年的《都市现场》也不断拥抱新技术,率先全程直播,并在直播过程中开通电话、短信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以“和你在一起”的贴近性干预生活,改变了官方媒体高高在上的姿态,逐渐赢得观众的信任。此后,本频道还在全省传统媒体中率先尝试开通门户网站、运营APP(摇摇看)、微信公众号等。
现如今,垄断破除,万物皆媒,《都市现场》如何留住家庭客厅场景的电视用户?同时,又怎样与受众产生新的连接,进而衍生新的品牌价值?
最后说管理。如果说当年电视民生新闻的差别化定位,弥补的是一个巨大的本土市场空白,那么,《都市现场》对采编团队的全绩效考核,就是从内部管理角度纠正传统电视机构的“国企病”。比如,各种渠道招聘人才;对一线岗位以节目生产数量和质量为导向,并在频道这个层面对所有岗位均以栏目或全天收视效果为尺度,制定量化考核体系,进行激励和惩罚;依据受众研究和收视率分析进行决策……这种管理体系,一度释放出巨大的内容生产力,尤其以《一周简报》为载体的节目考核评估体系,奠定了相比本地其他频道更加贴近市场和受众的价值观、节目制作观,泽被至今。
20年后,社交网络不断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重构,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电视新闻机构如何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其生产出全媒体产品?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如何优化?如何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精准分析并服务各渠道的受众和广告客户?这都是问题。
当然,由于媒体承担着特殊的意识形态工作,上述问题要解答,注定是难上加难。但是,难题终究要面对。
2024-12-11 11:55:29
2024-12-11 11:53:14
2024-12-11 11:50:59
2024-12-11 11:48:44
2024-12-10 19:49:34
2024-12-10 19:47:19
2024-12-10 19:45:05
2024-12-10 19:42:50
2024-12-10 19:40:35
2024-12-10 19:38:20
2024-12-10 19:36:05
2024-12-10 19:33:50
2024-12-10 19:31:35
2024-12-10 19:29:20
2024-11-18 05:43:29
2024-11-18 05:41:15
2024-11-18 05:39:00
2024-11-18 05:36:45
2024-11-18 05:34:31
2024-11-18 05:32:16